您现在的位置: 酒瓶兰 > 酒瓶兰价格 > 正文 > 正文

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父母职业排名出炉,第一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18 11:01:48
救助贫困白癜风患者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815/9316700.html

来源:正经婶儿(ID:zjshener)

教育专家徐凯文教授曾公布的一个关于教师的调查报告,也上了热搜。

不过结果却让人五味杂陈。

因为从图表来看,学生自杀数据中,父母职业排在第一的就是教师。

听起来匪夷所思,毕竟在我们印象中,作为教育家的老师怎么会培养出失败的孩子。

而且很多高考状元的家长,可都是老师。

但细想之下,也有一定的道理。

就像很多人在留言中说的,作为教师子女,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管教,有时候避无可避。

前几天刚刚宣判的北大弑母案就是如此。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作为一名教师,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也是十分严格。

据吴谢宇说,他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觉,都是在题海中挣扎。

课外书也要大量阅读,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甚至接触的同学,也必须是成绩好的学生。

有一次,一个同学去吴谢宇的家里玩,吴谢宇的妈妈就问他成绩怎么样。

他说不太好,然后吴谢宇的妈妈扭头就走了。

后来这位同学去上厕所的时候,就听到吴谢宇的妈妈对吴谢宇说:

少跟这样的同学来往,没什么好处。

再之后,这位同学和吴谢宇一起玩,他妈妈晚上会打4—5个电话过来,一直叫他回去。

而且还会跟同学班主任打小报告,说他们聚在一起玩游戏,影响吴谢宇学习。

这件事,在庭审的时候,也得到了吴谢宇的证实,他说:

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能把考试考好,是我对我爸我妈的唯一意义。

最终,吴谢宇也确实考入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但内心却崩塌了。

他的父亲去世后,吴谢宇说:

我爸去世之后,我期末考试还考了第一名,可是没用了,考多少个第一名都没有用了…

而在杀害母亲后,吴谢宇更是彻底背叛了他母亲给他的标准和给他的教育,活成了母亲最讨厌的样子。

从这一点上来说,或许他跟父母的关系,从来都不是感情的关系,而是赤裸裸的成绩关系。

这种成绩关系在吴谢宇被判死刑之后,体现的最为深刻。

因为他的许多亲戚都支持他上诉,希望法院宽大处理。

他的姑父还说家里会永远为吴谢宇留一个房间,欢迎他随时回来。

理由是吴谢宇成绩好,考上北大不容易,还这么年轻,太可惜了。

还有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男生李某,拿起菜刀,砍杀了做教师的妈妈。

理由也是因为李某成绩退步到年级第5名,母子之间发生了争吵。

强光之下是阴影,学霸背后有暗伤。

这种只看成绩不看其他的观念,是很多悲剧发生的根源。

而一味地以成绩好坏为唯一价值观导向之下,也意味着其他方面的缺失。

比如教师黄侃和她的女儿。

黄侃曾担任南京一中初一(2)班英语老师,是国内著名的特级教师。

她的女儿远远更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

会吹长笛,精通打击乐,中学时就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后来更是自己申请到荷兰留学,自己办签证,订机票,从来没有让父母操心。

而且因为远远的成绩优异,每学期都有奖学金,黄侃连学费都没有发愁过。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骄傲的孩子,却在年自杀了。

那一年的情人节,黄侃与丈夫乘飞机前往荷兰,在当地警察署,见到了远远的三封遗书:

亲爱的妈妈:我真的太太太累了。

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

现实的事务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在遗书中,远远坦言自己受强迫症之扰已长达8年,痛苦不堪。

来荷兰留学也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症状,但却“没有成为救赎的灵药”。

黄侃这才明白,不是女儿因为懂事才不需要她操心。

而是自己从来没有操心过女儿,才觉得她懂事。

女儿上幼儿园时,由于工作较忙,黄侃就将她送去了寄宿学校。

那么小的年纪,别的孩子都在父母身边撒娇淘气,远远却一个人孤单地住在学校。

现在想想,实在太残忍了。

女儿也曾和黄侃交流过感情上的问题,但黄侃是个粗线条的人,只要物质上过得去,成绩有保证,对感情这种事并不敏感。

而且出于职业敏感,黄侃更擅长扮演教师,而不是母亲。

对远远发生的任何事,都试图站在教育的角度解决。

比如一旦远远没有考好,就会以老师的姿态旁敲侧击地鞭策。

再比如遇到困难,也是用课本上的大道理来教育。

没有父母的陪伴,当面对生命中解决不了的痛苦、挫折、不幸时,最终有了轻生的念头。

这是世间最让人心碎的故事。

我们总以为,作为教师的父母会把最好的教育经验延续到孩子身上。

可却忘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明白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只讲道理的家庭是冰冷的,而孩子的世界是有血有肉的。

对孩子设置的每一条理念,每一个要求,在未经世事的小世界里,宛如一块块方砖,把他一点点砌在高墙里。

沿着墙根走,不会出错。

但也出不了围城。

因为作为教师的孩子,他们有天然的压力。

比如有孩子在妈妈的班上,妈妈做班主任,因为在父母眼皮底下,孩子很难有自己独立的小圈子。

而且老师手里有大量“隔壁家小孩”的样板,又非常熟悉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所以,做老师家的孩子又不优秀的话可能真的压力很大。

徐凯文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见过很多老师的孩子,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但也是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的学生,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他们并不是想自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徐博士把这种状态称为“空心病”。

在他的研究中,这些学生里,有许多人不仅学习成绩好,情商高,各项能力也都不错。

但他们内心迷茫、困惑,常常活在莫名的空虚、焦虑与恐惧感中。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最终面对的是一名教师,还是一位妈妈。

找不到定位,就容易悲观绝望,放弃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孩子都呼救过,只是没人愿意听。

就像网上有很多孩子组成了这样一个:自杀群,每个群都相当活跃。

这是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年,有记者卧底了这些自杀群:

群公告,本群为真约自杀群,大家还可以帮忙拉人进。

群信息,群友昵称改为直接的“地名+约死”。

群网友,一个人自杀没有勇气,组团上路不孤单。

记者刚加入群聊,就有人私聊他:约死?什么时候走?要走吗?一起做个伴!

言语中透露的轻松,仿佛是要去参加一场欢乐的聚会。

当然真正自杀的人不多,不过他们相约“自杀”前写下的遗书,要比自杀更扎心。

一个名叫“莫相依”的群友说妈妈累了就打她,一生气就骂她。

“我是妈妈的负担,我死了妈妈也就解脱了。”

另一个群友则表示,“我不想和父母争吵,让父母从我房间里出去”,结果父母说:

你有什么房间,这是我买的房子!

我供你吃供你穿,什么不是我给你的?

连你的命,都是我们给的。

既然我什么都没有,那就死了吧。

像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这些话孩子也大概率跟父母说过,但家长听这些话时,都觉得没什么。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话被父母忽视后,又像一根根针,千疮百孔地反弹在自己身上。

活活扎成了刺猬。

明明是双方的问题,却要一方承受。

于是,亲子关系中那条叫做误解的鸿沟,也永远无法填平,孩子也只能用最偏激的方式发泄创伤和这份被漠视的屈辱。

话说回来,有的父母可能很委屈,自己做教师这么光辉的职业,现在好像跟犯了错一样。

也有的父母很无奈,管教太严,孩子压力大,受不了;管教太松,娃没有责任感,也经受不起挫折。

其实倒不是否认教师的价值,也不是说好老师就不是好父母。

仅仅谈论这些案件带给我们的反思和对普通人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把这个问题说破,大家反而会轻松。

就像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出息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点赞很高的一条回答:

“你想想你是怎么有出息的。”

教师也好,其他职业的父母也好,在培养的孩子时候,就是在面对二三十年前的自己。

当时我们也曾弱小,也曾因恐惧和无助绝望大哭。

希望父母能抱抱自己,但父母总是在忙。

还曾经历成绩不好就要挨打的场景。

当时我们什么心情,孩子现在就是什么心情。

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可能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敏感和脆弱。

每一次的“不如意”、“小伤害”,都会让他们感受到遭遇不公待遇后的痛苦和绝望。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国家为什么大力普及双减政策的原因。

在这种现状下,为人父母,应该是给孩子的退路,而不是孩子走向绝望的末路。

一个成绩优秀但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和一个成绩不好但心理健康的孩子,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能够感受到自己不白来人间一趟,这就值了。

所以,希望家长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宽容和理智,关心他的心情,重视他每一件“有关系”的小事,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护。

只有用爱为他披上坚固的铠甲,他才会在日后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成长中,勇敢捍卫自己的一生。

最后,再强调一遍,并不是针对教师和教师的孩子。

一个小范围样本,构不成说服力,但是值得引以为鉴。

就像曾经有一句话说: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战。

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来源:正经婶儿,专栏作家,一支笔,两只猫,心比文字更热些。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pinglana.com/jpljg/8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酒瓶兰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