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於書者
沈荃(—),字貞蕤,號繹堂,别號充齋,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清著名書法家。他是明初華亭二沈後人,十世祖沈粲與其兄沈度,同以書法卓越獲得明成祖賞識,合稱大小沈學士,開啓了明代台閣體的先河。沈荃生於明天啓四年(),幼孤事母,後以順治九年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出任河南大梁道副使、按察使、浙江寧波府同知、翰林院侍講、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詹事府詹事,謚號「文恪」。沈荃身後,其詩文於康熙二十六年()刊《充齋集》,乾隆時散佚,其曾孫沈泰於乾隆二十六年()重加搜輯,編爲《一硯齋詩集》十六卷。作爲沈粲之後,沈荃承襲了先輩擅長書藝的家族傳統,當他還是諸生時,就已工書。「上自鍾王,下迄蘇蔡,皆得神骨。」晚年宗法米芾、董其昌,書風雍容閒雅。沈荃仕途生涯早年皆爲外官,康熙九年(),康熙帝聞其善書,命沈荃書唐人早朝詩進呈,見之極爲贊賞,沈荃因此留在了京師。當時朝廷各種誥書、宮中殿庭屏障以及御座箴銘都令沈荃書寫,賞賜甚多,平日所賜御書、筆墨、貂裘、文綺,不可勝記。康熙十七年(年),鍾情董其昌書法的康熙御書「清慎勤」、「格物」,賜給時任詹事府詹事的沈荃,「上諭曰:朕萬機之暇,留心翰墨。汝書朕所最喜,時時玩視。今書此示汝,且以五字勵勉職業,汝宜念之。」也因爲書藝,康熙對沈荃極爲寵信,「(荃)嘗於御前臨米海岳帖,上見其筆禿,取鳳管一,親吮毫以授。」康熙稱許沈之書法:「既擅三長,尤工八法。沈思則霞變雲蒸,落紙則露垂泉湧。」當時,無論親王大臣的墓誌銘,還是道觀佛寺的碑記,都以得到沈荃所書爲榮,名動天下三十多年。今北京石刻博物館中尚有沈荃書寫的清皇室墓誌原石陳列。02
刻石緣由
沈荃雖深蒙皇恩,但爲官極爲清正廉潔,據王熙《通奉大夫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加禮部侍郎謚文恪沈公荃墓誌銘》云:「康熙二十三年冬十一月,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加禮部侍郎沈公以疾卒於京師邸舍,時上方東巡道中,覽公遺疏,惻然傷悼回鑾,之明日即命侍講學士高君士齊偕御前侍衛臨邸,宣諭:念其供職勤勞,家最貧乏,特賜白金五百兩。」康熙二十五年()建沈荃祠,康熙二十七年(),沈氏家人以賜金營葬於朱家莊北男字圩,墓前立有康熙皇帝御碑。據容庚《叢帖目》所引張伯英評語可知,康熙四十四年(),出御府所藏沈荃書跡,由沈荃之子宗敬、宗敘奉旨摹勒,共四卷,康熙賜題「落紙雲煙」四字,此即《落紙雲煙帖》。後又以其他沈荃書作匯刻爲《賜金堂帖》。而據今人編《松江文物志》則爲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年),沈荃次子沈宗敬將其父遺存於各處的墨跡收集起來,整理爲六卷,摹勒刻石,刻成時間與卷數有異。依照今存拓本後刻款題記,「康熙四十四年奉旨摹勒上石男宗敘、宗敬寶藏石刻」可知刻成在年。卷前的「落紙雲煙」四字御題(據嘉慶《府志·宸翰》,是康熙四十一年所題),與前引「沈思則霞變雲蒸,落紙則露垂泉湧」一樣,是康熙對沈荃書法成就的高度概括和評價。此《落紙雲煙帖》及《賜金堂帖》兩套刻帖原石,刻成後即置於沈荃祠内。「沈荃去世後,家鄉人民爲紀念這位傑出的鄉賢,在郡城松江方塔園天妃宮東建有一座沈荃祠,大門前有《沈文恪公祠堂記》碑,由崑山徐乾學撰文,同里錢谷書丹。祠堂裡有《落紙雲煙帖》石刻,今已無存」。石版後散落民間。據《松江文物志》,年修方塔園時發現一部分,年又徵集了一批,雖然不能湊成整部,尚存29塊,有《太皇太后大德景福頌》、《昇平宴詩》、《大内南書房對聯》、《仿聖教序》、《仿顏真卿告身帖》、《仿顏真卿太冲敘》、《仿李邕大照禪師碑》、《張南軒□一箴》、《真西山思誠齋箴》等。前文提到關於此帖卷數有兩説,《叢帖目》計爲四卷,《松江文物志》計共六卷。現據帖石,唐人五律七首一石前卷名爲「落紙雲煙帖卷五」,而此帖在《叢帖目》中歸入「卷四」,推測容庚所據拓本,卷名有缺失,應以六卷爲正。而目前松江博物館院壁嵌有《落紙雲煙帖》殘石共26塊,與《松江文物志》所載尚缺3塊。此外,松江博物館藏有殘石拓片一套共計十五紙,與壁間存石有所出入。03
現存帖目
此帖著録於容庚《叢帖目》卷三:「《落紙雲煙帖四卷》清沈荃書,康熙四十四年奉旨摹勒。帖名隸書,冠以御題二字。」容庚藏帖實物現歸於廣州博物館,並已影印行世。今以所存帖石與《叢帖目》載帖目對勘,列表如下:04
存帖詳述
帖前應當是康熙御題「落紙雲煙」四字冠前,現原石缺失一塊,僅存「雲煙」兩字一石。卷一:《周元公太極圖説》,此爲沈荃於康熙十六年丁巳六月下旬奉旨書寫宋周敦頤所著《太極圖説》。(圖二)全篇當有兩石,今存第二塊即後半部分。據《清實録-聖祖實録》卷六十五,康熙十六年丁巳二月七日:「庚午。升詹事府少詹事沈荃,爲詹事。」此爲沈荃升任詹事府詹事的同一年所書。《容庚藏帖》拓本完整。圖二《周元公太極圖説》殘石《仿聖教序》、《仿顏真卿告身帖》、《仿顏真卿太冲敘》、《仿李邕大照禪師碑》、《仿米黻書院記》,除米黻外,俱爲節臨,皆落款爲「臣沈荃」,可知均爲内府所藏。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南宋已刻入《忠義堂法帖》,明代董其昌《戲鴻堂法帖》收入。(圖三)真跡清初歸梁清標,梁刻入《秋碧堂法書》,康熙三十年梁死後帖方刻成。後真跡又歸安岐,乾隆時入内府。沈荃臨寫時所據不知何本,或即董刻《戲鴻堂法帖》。除此外,另見沈荃有臨於扇面者(佳士得香港秋拍)(圖四)。圖三《臨自書告身》殘石圖四沈荃臨告身扇面佳士得香港秋拍顏真卿《太冲敘》,又稱《送劉太冲序》,宋時已刻入《忠義堂法帖》,也是一件流傳有緒的行書名跡,同樣收入董其昌《戲鴻堂法帖》。(圖五)沈荃多次臨寫此帖,傳世墨跡多件:年行書節録顏真卿《送劉太冲序》立軸(北京保利秋拍)、年行書臨顏真卿《送劉太冲序》手卷(北京嘉德秋拍)(圖六)、未紀年行楷書臨《太冲敘》(北京嘉德春拍)等。圖五《臨劉太冲序》殘石圖六
行書臨顏真卿《送劉太冲序》手卷北京嘉德秋拍
《大照禪師碑》天寶二年李邕撰並行書,原石早佚,清梁囐《古今法帖論》云:「其雙勾硬黄本不知何時傳入日本國,明萬曆間出使海外者日本購回,我朝康熙年間上石,碑在大内。」董其昌也曾見,在《書品》仿北海娑羅樹碑題跋中稱:「以《大照禪師碑》筆意參合臨之。」王壯弘言董有雙鈎本。後此硬黄本,不知何時入内府,康熙間御刻《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此碑並不在其内,而是與李邕《牡丹詩》合爲一卷,集外單刻,張伯英曾見拓本。另乾隆時新安鮑漱芳得到此碑,摹入《安素軒石刻》第八卷。沈荃或以内府藏者臨寫。米芾《書院記》,又稱《西山書院帖》、《甘露帖》、《異石帖》,書於北宋崇寧元年,真跡明代曾爲項元汴收藏,其子項德弘刻石,後陳繼儒《燕喜堂帖》、董其昌《戲鴻堂法帖》皆收入,清代劉恕《宋賢六十五種》即據《戲鴻堂》本重刻。沈荃甚喜此帖,多次臨寫。傳世除《落紙雲煙帖》(圖七)外,還有多件:行書軸(款爲「贈吉之六世兄」,北京瀚海97秋拍)、行書臨米芾《西山書院帖》畫心(款爲「臨似蜚英年翁」,西泠印社秋拍)(圖八),臨米芾《異石帖》(西泠印社春拍)等。圖七《臨李邕大智禪師碑米芾西山書院帖》殘石圖八《臨西山書院帖》西泠印社秋拍可見以上名家書帖都是沈荃反復臨寫的,王羲之、顏真卿、李邕、米芾基本構成了沈荃學古取法的主幹,值得留意的是這幾件碑帖又都曾與董其昌有關,或經常提及,或收入《戲鴻堂法帖》,同樣是董學古的取徑法門。沈與董爲同里,沈荃的書法在當時就以承襲董其昌而聞名,康熙又極爲推崇董書,請沈荃臨寫這些碑帖留於内府,無外乎希望借此得窺董書堂奧。《康熙起居注》載:「朕素好翰墨,以尓(沈荃)善於書法,故時令書寫各體,備朕模仿玩味。」毫無疑問,康熙非常看重沈荃對經典法書的臨摹示範,將其視爲自己的書法導師。卷二《大内南書房對聯副本大禹謨、卷阿詩》,共一石(圖九),此爲重刻南書房對聯,前有隸書卷題:「御題落紙雲煙帖卷二」,上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集自《尚書大禹謨》,下聯「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四方爲則。」集自《詩經卷阿》,未署年月,以署銜考,時沈荃已任詹事府詹事一職。按玄燁繼位後,重視對漢人官吏,名士及一般知識分子的籠絡,爲安撫漢官,玄燁一再聲稱「滿漢皆朕之臣子」,「滿漢一體」,諭令「滿漢官員職掌相同,品級有異,應行畫一」。康熙十六年,正式設置南書房,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以書法爲名設立的内廷機構。命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官員輪流入值,作爲翰林書家的聚集之地,對清初書風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沈荃無疑是其中核心的人物之一。此聯應爲初設南書房時所書。圖九《大内南書房對聯副本大禹謨、卷阿詩》原石《昇平宴仿柏梁體詩》,帖石未存。《容庚藏帖》收入(圖十)。康熙二十一年,平定三藩之亂,正月十四日於乾清宮大宴群臣,席間由玄燁提議作「昇平嘉宴詩」並親自出首句,仿漢柏梁體由群臣聯句成長詩,並命書法最得賞識的沈荃抄録,刻石養心殿並摹拓成册,賜予與會群臣。《落紙雲煙帖》收録的當即爲此篇。圖十《昇平宴仿柏梁體詩》拓本《容庚藏帖》《太皇太后大德景福頌》,現存八石(圖十一)。據《清實録-聖祖實録》卷六十七,康熙十六年四月八日,「庚午,上撰太皇太后大德景福頌,書錦屏恭進。」後附有全文。這篇書寫於屏風的作品正是沈荃爲康熙代筆的實證。核對全文,可知現存帖石並不完整,而且部分内容存在重複,字體大小稍有不同,應爲收録了文字内容相同的兩種版本。圖十一《屏風銘》原石卷三《蘭亭序》、《伊川四箴》、《朱文公敬恕齋銘》帖石未存。見《容庚藏帖》。《張子西銘》原是北宋思想家張載撰《正蒙·乾稱篇》的一部分,後由程頤將《訂頑》改稱《西銘》。文中提出「民胞物與」的思想,把宇宙看作一個大家族,説明個人的道德義務,宣揚樂天順命思想。沈荃行楷抄録,今僅存一石,含原文中間三分之一左右内容。(圖十二)圖十二《張子西銘》殘石《張南軒主一箴》,南宋學者張栻號南軒,《主一箴》是其早期著作,曾經啓發朱熹作《敬恕齋銘》。沈荃行楷書抄録,現存兩石,22行每行5字,首石後部下方殘缺小塊,約損8字,其餘内容基本完整。(圖十三)圖十三《張南軒主一箴》殘石《主一箴》後半一石,後接《真西山思誠齋箴》的前半部分,行楷書,連題八行每行7、8字,推算全文尚缺一石。真西山即真德秀,南宋後期理學思想家,與魏了翁齊名,人稱西山先生。此卷除《蘭亭序》外,收録程頤、張載、朱熹、張栻、真德秀的文章,都是兩宋理學家所作,可見康熙對於傳統理學思想的重視。卷四《草書千字文》帖石未存,但在容庚藏本中可見全貌。(圖十四)許哲《沈荃書法研究》引《康熙起居注》:「(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乙亥。早,上御乾清門....詹事沈荃連呈奉旨草書千字文、百家姓,學士喇沙里率同啓奏。」當即此篇。圖十四《草書千文》《容庚藏帖》目前松江博物館的存石中有卷五部分,與《叢帖目》所載不同,分列如下。括號内爲缺字。第一石,行楷書,王維七律《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纔臨仙掌動,香烟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到鳳池頭。」沈佺期七絶《奉和幸韋嗣立山莊應制》:「東山朝日(翠屏開,北闕晴空彩仗來。喜遇天文七曜動,少微今夜近三台。)」(圖十五)圖十五王維七律第二石,第三石内容相連,草書,王維五絕《竹里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適五絶《江濱梅》:「忽見寒梅發,開花漢水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通行本「寒梅發」爲「寒梅樹」)王維五絶《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莓苔上。」(通行本「莓苔」爲「青苔」)王昌齡七絶《李四倉曹宅夜飲》:「霜天留飲故情歡,銀燭金爐夜(不寒。欲問吳江别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通行本「留飲」爲「留後」)(圖十六)圖十六草書唐人詩第四石前有卷題「御題落紙雲煙帖卷五」隸書一行,應爲卷五之首。内容爲草書,張仲素七絶《漢苑行》二首之一:「回雁高飛太液池,新花低發上林枝。年光到處皆堪賞,春色人間總不知。」(通行本「不知」作「未知」)盧照鄰七絶《登封大酺歌》四首之一:「日觀仙雲隨鳳輦,天門瑞雪照龍(衣。繁弦綺席方終夜,妙舞清歌歡未歸。)」(圖十七)(圖十八)圖十七張、盧詩殘石圖十八王維七絶殘石05
《石渠寶笈》相關著録
由於《落紙雲煙帖》收入的的沈荃作品多爲從清内府中選出,因此部分帖目見於清代乾隆十年編成的《石渠寶笈》初編,羅列如下:《石渠寶笈初編》卷一:
「聖祖仁皇帝御書柏梁體詩序:素箋本,楷書,款識云: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御筆,上鈐康熙宸翰璽。一卷。後有沈荃書柏梁體聯句詩,款識云: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加禮部侍郎臣沈荃奉敕書,卷高七寸八分,廣四尺八分。」
《石渠寶笈初編》卷三十七:
1、沈荃仿聖教序一軸(次等地二):雲母箋本,款云,仿聖教序臣沈荃
2、沈荃仿顏真卿告身帖軸(次等地三):雲母箋本,楷書,款云,仿顏真卿告身帖臣沈荃
3、沈荃書朱子敬恕齋銘一軸(次等地五):素綾本,行楷書,款云,右朱文公敬恕齋銘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臣沈荃
4、沈荃書思誠齋箴一軸(次等地六):素綾本,行楷書,款識云,真西山思誠齋箴臣沈荃恭録
5、沈荃書七言截句一軸(次等地九):雲母箋本,行草書,款云,王昌齡詩臣沈荃
由於書法作品採入刻帖時往往爲了統一,而改變原有形制,更動行款。由以上著録,可瞭解刻帖前作品的原始狀況,原作多爲立軸,刻入帖後改爲了橫式。今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沈荃書伊川四箴立軸一件,正是被刻入《落紙雲煙帖》卷三中者,是刻帖改易原作形制的實例。(圖十九、二十)圖十九沈荃書伊川四箴軸x51.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故宮新編法書三十四》圖二十伊川四箴《落紙雲煙帖》卷三《容庚藏帖》06
餘論
由於目前尚未找到内容完整排序無誤的六卷本《落紙雲煙帖》拓本實物,只能通過容庚所見到的殘缺拓本,來考察現存帖石,因此本文的研究遠遠談不上充分。但限於目前的條件,仍然可以對《落紙雲煙帖》的編選思路加以分析推測,其中卷一除《周元公太極圖説》外,均爲沈荃臨仿古人書法;卷二爲内府楹聯、屏風等奉旨書作;卷三除《蘭亭序》外,均爲理學名篇;卷四爲蒙學經典;卷五爲唐代詩歌文學類。從次序可見,最爲突出的還是沈荃對古代書法經典的繼承,這和沈荃以書見重並作爲康熙學習經典書法的導師,這一特殊身份還是有直接關聯的。奉旨爲宮廷需求書寫的作品排在其次位置,則與沈荃作爲皇家御用書家的職責直接相關。卷一、卷三中出現的理學名篇和卷四卷五中的唐詩作品,則是借沈荃之筆反映康熙治學爲政觀念和文學偏好。而在書體方面,囊括了小楷、中楷、大楷、行楷、行草、草書,顯示沈荃作爲傳統帖學書家,除篆隸外綜合全面的實力。因此從《落紙雲煙帖》的編排選擇中不難理解,此帖是對沈荃一生仕宦生涯與藝術成就兩方面的褒揚總結。康熙一朝,沈荃,以及另一位當時重要的收藏家王鴻緒,均是清初來自華亭的閣僚書家,與他們時代地位相近的還有錢塘人高士奇,雖不是來自華亭但也極爲推崇董其昌的書畫,他們都得到了酷愛翰墨風雅的康熙的重用,不但恩寵有加,且對於康熙的書法取法和審美觀念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影響。繼沈荃而起,被康熙譽爲本朝王羲之的張照,又是來自華亭,這些出身江南的書家們圍繞在帝王身邊,讓崇董書風在清代成爲席捲全國的主流。附記:
原文發表於《書法》雜誌年第一期。發表後今又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部分沈荃作品,曾被收入《落紙雲煙帖》的尚有:
沈荃書周元公太極圖説軸(著録於《石渠寶笈三編》(御書房))
此外還有文中提到的兩件沈荃臨古立軸:
1、沈荃仿聖教序一軸(次等地二):雲母箋本,款云,仿聖教序臣沈荃
2、沈荃仿顏真卿告身帖軸(次等地三):雲母箋本,楷書,款云,仿顏真卿告身帖臣沈荃
《沈荃書周元公太極圖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荃仿聖教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荃仿顏真卿告身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淘宝/小程序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砚和名家书法篆刻订制
版权说明:本平台以传播书法知识为宗旨,文章源自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中的文字内容、美术、摄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
古戈爾藝術
歡迎轉載轉發
长按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pinglana.com/jpljg/9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