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酒瓶兰 > 酒瓶兰修剪 > 正文 > 正文

兰陵纪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5 10:56:20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

一、名酒香天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会喝酒的人,或者能吟几句古诗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李太白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我偶翻王渔洋诗集,第一首就看到了“兰陵十千酒”的名句。可见从唐到清,千余年来,兰陵美酒是被天下人颂扬的。实际上不止千余年来,远在东周列国时候,当时名酒东阳酒即为兰陵所酿(兰陵古称东阳)。那时,兰陵人已知用郁金酿酒,因郁金花黄,也称金花酒,花、华古时通用,故亦称“金华”酒。有人说李白不一定到过兰陵,上诗是“竹溪六逸”饮酒时所作。按《唐书》李白客任城(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酣歌纵酒,号“竹溪六逸”。如果是这时所写,这首诗应有酬和饮咏的痕迹,然而诗中不但没有这些痕迹,且还显得在饮酒之前风尘仆仆,如“不知何处是他乡”。这说明饮酒前,是有他乡风尘之感的。实际这首诗题为《客中作》或《客中行》,是在行役中写的,既不是酬答诗,也不是游景诗,更不是送别诗。当年李白登过泰山,在徂徕山(泰安东南四十里)称“竹溪六逸”,又经下邳圯上怀念过张子房。当时兰陵与邳县接界,兰陵西北约二百余里即徂徕山,途经兰陵时写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去别的什么地方途经兰陵写的。总之,是跋涉旅途之作。

据中华书局《李太白全集》注解引《香谱》载,郁金香生大秦国(实际原产我国西藏,传入西方),二三月花,如红兰,四五月采之,其香十二叶,为百草之英。可见此花有可能是从丝绸路上传来的。李白要不是途经兰陵亲尝此酒,很难想到郁金香这个形容词。为此,我疑心当时兰陵有人种植这种花。退一步说,如果当时兰陵没有从大秦传来的这种花,那么中国的郁金花,或中药郁金,也定会是有人种植的。否则如果酒中没有这种植物,也就不会形容为郁金香了。现在此酒留下来的香味,像是黄米饭发酵的香味为主(其中药香应以郁金为主)。李白时代的兰陵美酒,无非是像现在农村酿酩酒一样,煮一缸黍子米饭(放些郁金之类的药物),放上酒曲,搅拌后密封发酵,过一段时间便成酒。这种酒酿成后,喝酒时用筛子压着底下的酒糟,撇上面的酒。古人说的筛酒、压酒,都是指这种情况。李白用郁金香形容此酒,显然因此酒呈黄红色,有郁金香味。按,郁金有三:(1)丝绸路上传来的郁金香;(2)中国的郁金花;(3)中药“郁金”。郁金,多年生草,高二尺许,叶为长椭圆形,花黄,有鳞状之苞包之,一苞开三、四花。地下茎可入药并为黄色染料。古以之浸酒,为祭祀所用。所谓:煮郁金草取汁,酿黑秬(黑黍子)一稃(米糠)二米者为酒,酒成,则气芬芳调畅,故呼为“鬯”的,祭祀用的“郁鬯酒”。当时李白饮的兰陵酒,很有可能是从郁鬯酒发展起来的,是比郁鬯酒更香更美的酒。由于兰陵酒的前身是东阳酒,其药用价值也很有名,明人汪颖在《食物本草》中写道:“入药用东阳酒最佳,其酒自古擅名。”与此同时的另一本书《事林广记》不但对东阳酒推崇备至,而且还详细记载了这种酒的酿法(我认为兰陵酒厂应参考此书)。

兰陵酒由于历代有名,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赛会上,曾获得“金牌奖”。在解放战争结束后,约年,领导上就委派曾在抗日战争前就当过兰陵酒店经理的王子玉同志任酒厂经理,重整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兰陵美酒。据王子玉同志说,远在抗战前很早的时候,兰陵美酒已不纯是古老的酩酒酿制法,而是兼有黄酒(黍米酒)和高粱烧酒的两种香味。即先用黍子米煮一缸稀米饭,再炒点红枣放上(取色),另有些瓜种米、核桃仁、郁金等药物,再放上酒曲,然后用上好的高粱烧酒倒在上面,密封,放一段时间,便成为市场上的兰陵美酒。一般是农历头年腊月做好,放到第二年三月(四月)出售,最好的是放三年。这种酒经化验,有人说杂质太多,所以后来瓜种米等物就不再放了。此酒基本像黄酒,但有烧酒的半高度数,经烧酒与黄酒的化合,有一种独具的香味。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携带的就是这种兰陵美酒。用烧酒倒在含有酒曲的黄米饭上,不仅是兼有两种香味,更重要的是酒比水轻,烧酒杀菌,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免得其他杂菌入侵,而影响酒的质量。当时王子玉同志雄心勃勃,决心在党和人民的委托下把酒厂办好。可惜,不久王子玉同志由于马失足致伤,还未来得及施展酿酒的技术、经验和才能的时候,就去世了。以后兰陵酒是怎样发展的,我就不很清楚了。作为一个兰陵人,我希望它名声重振,高风再现。

兰陵白酒圣之清,千里飘香瑞气融。

莫怕相逢难解醉,长天自古下高风。

凡是天下名酒,大都挂以地名,如茅台、泸州、兰陵等。这是因为在同样的酿制技术条件下,水、土、气候、风、雨等条件形成的环境,适合于某一种酒曲菌的生长,而能使酿制的酒带有某一种香味的缘故。所以名酒除酿制技术外,当地水、土便是决定的因素。我因为出生于兰陵,小时候知道酿酒的水井叫苦水井(含矿物质多的硬水)或碱水井;做豆腐和人饮的水井叫甜水井(含矿质少的饮水)。这两种水井虽然都是当地水,但如果用甜水酿酒(白酒),同样的原料,便出酒少,质量也赶不上苦水酿的酒。

目前全国白酒(清酒或烧酒)的香型,大致可分三种:(1)酱香型,又带回香味,茅台属于这类香型;(2)浓香型,打开酒瓶,馥郁满屋,也有的带回香味,像董酒、五粮液、习水大曲、兰陵大曲等各种曲酒,属于这类香型;(3)清香型,香味不浓,但清香宜人,像汾酒属于这类香型。总之,我认为兰陵白酒应发展浓香型和清香型两个类型。至于诗人咏过的兰陵美酒,尽管酿制方法应力求合乎科学,但还应当注重古老的酿制法和外表的古色古香,实质则应是别具香味。即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我虽然出生在兰陵,但少小即离家读书,卢沟桥事变后,我便赴延安,后又随山东省委书记、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同志回山东。军行至鲁西聊城,派我做抗日英雄范筑先的秘书,从此便转战在冀鲁豫战场上,未能和家乡人一同战斗。近偶蒙友人赐尝故园名酒,顿觉异香袭人,实为战前佳酿所不能比。白酒中有兰陵大曲、特曲,特曲最好的称“太白老窑”。现用咖啡色长颈古式瓷瓶装,不亚于当世名酒茅台。真是“举杯浓香远,入口回味长”。色酒有兰陵美酒和郁金香两种。兰陵美酒也是用古式瓷瓶装,现行销海外。兰陵,顾名思义,可能因高阜上生兰,故名兰陵。但这个高阜,究竟是指比周围稍高一点的现在的兰陵镇呢?还是指《汉书》上说的位于城西二里路的温陵呢?我至今不得而知。我小时,常见温陵附近的农民到集镇卖香草,五月端午的时候,姑娘们争着买香草,缝香荷包,送给父母和兄弟姊妹们,带在身上防毒虫。这个香草又称都梁香或孩儿菊。叶像是菊科植物,但结子如小豆荚。这就是《楚辞》上所说的“兰”。所谓: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其他籍、可膏、可浴。今天这种平行叶脉的叶似麦门冬稍阔的兰花,是宋朝黄山谷把这种植物误称“兰”(所谓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后而讹传下来的。所以到明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在注解中把这种平行叶脉的“兰”,叫做兰花(意思是根茎叶都是香的)。兰陵人从古至30年代都有种兰的习惯。兰陵北60里路有山名兰山,临沂县曾一度名兰山县;兰陵西南20里路有村名兰城店。有人说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是峄县的贾三近,果真如此,兰城店即贾三近的原籍。兰陵上有兰山,下有兰城店,可见古代这一方农民,都是喜欢种兰的。因此,我怀疑李白写《客中行》时可能在兰陵看到了包括郁金在内的各种香花,其中也有兰。如果可能的话,兰陵酒厂也无妨在“兰”字上下点工夫,除郁金香外,也搞点兰香酒。

二、名师高徒聚兰陵

兰陵,历史悠久,是战国时的楚邑,汉朝为兰陵县,晋和后魏时为兰陵郡。《史记》记载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即指今苍山县兰陵镇。

荀卿,赵人,名况(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仕齐为祭酒,仕楚为兰陵令。后亦谓之孙卿子者,避汉宣帝讳改也)。《史记》说“年五十始游学于齐”。以后,刘向序荀卿书亦因之。惟应劭《风俗通·穷通篇》说“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当以后说为是。所以黄以周说:“游学必幼年事,五十游学继无是理。”可见荀卿是幼年到齐国稷下,先当学生,博览各种学派,增长知识,以致学识渊博。到齐襄王时,尊为最好的老师,时称“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按:理食必祭先,饮酒亦然,必以席中之尊者一人当祭,后因以为官名)。后为齐人所谗,乃适楚。一般人认为荀子活动时间从公元前年至前年(春申君被杀)的60年中。在齐约40年,在楚约20年。在齐游学期间约前年前后,一度回到赵国,与楚将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了军事问题,这就是“议兵于赵”(吉林大学齐力)。但范文澜同志的《中国通史简编》,则认为荀子在齐湣王晚年到稷下游学,当时齐将败亡,列大夫离齐散去。荀子南游楚国。齐襄王时,稷下士又盛,荀子回到齐国,在列大夫中“最为老师”,被尊称为卿。荀子遭谗,离楚至赵,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离赵至楚,春申君以荀子为兰陵令。荀子又遭谗,离楚至赵,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离赵至秦,见秦昭王与秦相范雎(观政于秦)。离秦归赵,又至楚为兰陵令(一县大抵方一百里,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万户称长)。前年春申君死,荀子君失官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总之,范老认为议兵于赵,观政于秦,都是在第一次为兰陵令遭谗免官以后的事,而并不是在齐游学的时候。范老还认为荀子活动的时候,起点应从公元前年(齐灭宋)算起,至公元前年免官时。约50年的时间。如果荀子从15岁游学,免官时约65岁;如果从50岁游学,免官时为岁。如果活动时间从公元前年算起,至此为一百一十岁。

荀子何时为兰陵令,未有明确时间。春申君黄歇是楚考烈王元年为相,也是在是年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此时荀卿为兰陵令(《史记·春申君列传》)。显然,兰陵是鲁国的地方,鲁灭归楚,荀子才得为兰陵令。是年,当为公元前年,到前年,荀卿第二次兰陵令罢官,前后共18年(中间去过一次赵国和秦国)。但据说荀卿是公元前年适楚的,在作兰陵令之前,还有一年的时间在楚作其他小官,可能参加灭鲁的战斗谋划。总之,在罢官之前荀子在楚国为官有19年的时间。因此,李斯和韩非这两个大弟子,都是学于兰陵,而非学于齐国稷下。这在《史记》已经写明:“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这显然说的是在兰陵的事。韩非与李斯同时,俱事荀卿,也是在兰陵和老师告别。当时荀卿罢官后,落户于兰陵,治学于兰陵东南约五六里路的山村。荀卿和其弟子的法治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统一和后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是用的李斯的谋略,秦统一后的“书同文”,就是用李斯的小篆来统一天下文字的。

因荀卿汉以后称孙卿,目前在兰陵城东的横山镇、城西北的洪沟崖村、城东南的孙庄,孙氏都是大族,可能是孙卿后裔。荀卿可算是兰陵唯一的古圣先贤。城东北十里路的东堡子村,高柴墓如是真的,高柴虽愚,但也不失为孔门贤人。

据《史记》载:秦始皇二十三年(前年)秦将王翦击楚,取陈以南至平舆地,虏楚王负刍。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徐广说“淮”一作“江”)南。二十四年(前年),王翦、蒙武攻楚,破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这段历史,在冯梦龙、蔡元放编的《东周列国志》里,说项燕奉昌平君为楚王,居于兰陵,缮兵城守,昌平君巡城,为流矢所中,军士扶回行宫,夜半身死。项燕泣曰:“吾所以偷生在此,为华氏一脉未绝也,今日尚何望乎?”乃仰天长号者三,引剑自刎而死。按当时,淮南或江南,均无“兰陵”这个地名。今江苏武进县的南兰陵,是东晋以后侨置的。因为淮南的“南”字,如不是“北”字之误,定是兵败以后逃到淮北。因为秦国在公元前年,攻破楚都郢,楚怀王逃到陈(河南淮阳县),以后经顷襄王、考烈王,春申君为相,救赵后楚国复强,但也终未能巩固郢都。楚国都城后由郢迁都鄀(湖北宜城县),又迁都陈。前年,迁都寿春(安徽寿县),早就在江北了,此时兵败,断无力过大江。虽然是兵败逃到兰陵,兰陵算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从此,楚国就亡了。在苍山县兰陵镇,楚国的痕迹,至今也可随时找到。如下雨之后,凡是流过水的地方,只要留神,随时都可拣到当年楚国蚁鼻钱(形如马齿苋叶),群众呼为“印由”。“印由”有鬼脸、人脸两种,群众把它钻眼系在儿童的手脖上,说是能避邪。富裕家的小孩有带五六个的。总之,凡是在兰陵及其附近地区出生的小孩,几乎均带过“印由”。“印由”之音从何而来?我怀疑是当时楚国金币“郢爰”的音转。因楚亡后,后世人民也不记得楚有几种钱币,听说有个“郢爰”,于是便以最贵重金币“郢爰”的名字呼“蚁鼻钱”,久了便讹为“印由”,这也是很自然的。

三、兰陵多学

汉时,兰陵县属东海郡。据《南齐书》载:萧何居沛时,侍中萧彪(萧何孙)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今小仲村附近)御史大夫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今距兰陵城北二里路的三个大墓,其中有一个是萧望之的(“文化大革命”中农民烧砖,将墓烧成平地,墓中之物,不知流落何处)。萧望之墓,讹传为萧王墓。萧望之字长倩,官太子太傅,宣帝疾笃受遗诏辅政。元帝时夷师傅见重,多所匡政。后为弘恭、石显所陷,饮鸩自杀。萧望之也算继先贤之后,兰陵有贤名的人。《南齐书》载:“晋元康元年,分东海为兰陵郡,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萧望之十四世孙),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人也。”这就是说兰陵萧整过江以后,率寓居江左的兰陵人,侨置兰陵县、兰陵郡,后又加以“南”名。南兰陵(当地人自称晋陵)的住户头面人物,大都是兰陵人侨居的。侨居南兰陵的萧整的曾孙(萧何二十四世孙)萧道成,便是南齐开国皇帝。梁朝开国皇帝萧衍,也是侨居南兰陵的萧氏同族。这些都是兰陵萧望之的后人。

西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孟喜,亦为兰陵人。他与施雠、梁丘贺,同学《易》于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宣帝时,立为博士。他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言《易》。著作虽已失传,但在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爽《汉学堂丛书》、孙堂《汉学二十一家易注》中均有辑录。惠林在《易汉学》中,对孟喜的《易》说也有所阐发。

西汉时,兰陵的另一个著名人物匡衡,字稚圭,能文学,善说《诗》。时引经义议论政治得失,为一代经学大家。元帝时任丞相,封乐安侯。成帝时为司隶校尉王尊所劾,后免官。汉代另两个兰陵贤达人,要算疏广、疏受叔侄两个。疏广少好学,明《春秋》,宣帝时为太傅;兄子疏受同时为少傅,朝廷以为荣。世称“二疏”。在位五年俱谢病免归。不为子孙置产业,并将银钱散乡里穷人,常说:“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一时传为名言。唐李白诗句有“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峄县志·古迹考》载:“二疏城,县东四十里,地名罗滕,汉疏广、疏受归老于此。城周二三里,土人指以为宅。兰陵西距峄城五十里,这个罗滕村,就在兰陵西北约十里左右。我小的时候,群众把罗滕呼为“摞铜”,讹传的意思是铜钱摞起之意,含有散金的传说。由于小时候的好奇心,我曾经到过摞铜,看过二疏的散金台。实际那不是什么汉代二疏散金台,而是明朝人在二疏故宅基修的庙,供的是二疏,庙已坏,群众便把破庙台喊作“散金台”。

萧望之、孟喜、匡衡、疏广、疏受等杰出人物均生于兰陵,正如班固谓:“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刘向亦曰:“兰陵多学。”西晋分东海郡为兰陵郡时,郡治在峄县(今枣庄峄城);后魏置兰陵郡时,郡治在今苍山兰陵;隋废郡为兰陵县时,县治在今兰陵;唐武德四年(年)仍改氶县,县治在今峄城;金明昌六年(年)又改兰陵县,县治在今兰陵;贞祐末,移治今枣庄市峄城镇南,后改为峄州治所。汉东海郡有氶县,峄城西大河为古氶水,古氶县旧址,在今峄城西北里许,古氶水西岸。

北齐时,文襄第四子高长恭(孝瑾)封为兰陵王。《北齐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此曲后为南北朝和隋唐乐舞节目,摹拟高长恭指挥、击剑的姿态。表演者戴面具,称为“大面”或“代面”,“衣紫、腰金、执鞭也”(《乐府杂录》)。这个歌舞内容,后又成为唐教坊曲的词牌名,称为“兰陵王”,三段字或字,仄韵。周邦彦咏“柳”,填此调最为有名。但一般以字者较常见。

隋高祖第五女阿五,封为兰陵公主。美姿容,情婉顺,好谈书,高祖至为钟爱。十八岁嫁于河东柳述,对舅姑甚孝。隋炀帝即位后,贬徙柳述,令公主与柳离绝另嫁,公主不允,忧愤而死。时年32岁。唐代散文家萧颖士,字茂挺,也是兰陵人。开元进士,曾任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职。致力于古文写作,自谓“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文”,与李华齐名。原有文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开元二十三年(年)及第,恃才傲物,漫无与比。

元末明初的戏剧作家贾仲明,一作贾仲名,号云水散人。原为淄川人,明成祖即位前,他曾为侍从,后退隐兰陵以为家,卒于永乐二十年(年)之后。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现存《玉梳记》《菩萨蛮》《玉壶春》《金安寿》《升仙梦》五种。《升仙梦》全部用南北合套,打破了元杂剧的规律。一说《裴度还带》《录鬼簿续编》也是他所作。与贾仲明同时的另一个兰陵人徐孟曾,号爱梦,世业医。幼而颖悟,书史涉猎,医家诸书皆诵。治人之疾,一诊视间决死生,士大夫多称誉之。然气岸高峻,时人以为矜傲,呼为“憨斋”。日与同好更唱迭和,浅斟低吟,以适其所乐而终。

明代有名的才子书《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也是兰陵人。最重要的证据是年北京文友堂古书铺在山西太原分号,从介休县购到一部木刻大本《金瓶梅词话》,书首有一篇欣欣子写的序言,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确切的知道,笑笑生的籍贯,就是兰陵。然而由于这是一个孤证,所以几十年来,又时有反对意见出现。

譬如戴不凡君,在其所撰《小说见闻录》中就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是浙江金华人。他的理由是:“小说《金瓶梅》中凡饮酒几乎不离金华酒……西门庆一家妇女几无不嗜金华酒者……此若非金华、兰溪一带人,殆难有可能反复举之于小说之中的。”这是戴不凡君误会了,因为兰陵美酒(黍子、郁金酿的)的别名也称“金花酒”“金华酒”“东阳酒”。由于是黍米酿的度数低,所以妇女爱饮。戴把“金华”酒名误成了浙江“金华”地名。西门庆一家嗜金华酒,正说明爱饮兰陵酿的黄酒,这更证明了笑笑生是兰陵人。

再如天津师院教授朱星循清代学者旧说,力主《金瓶梅》的作者是江苏太仓人王世贞,徐州教育学院老师张远芬写了两篇文章与他争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收获是考出了“明贤里”也是指兰陵。在《金瓶梅词话》欣欣子序的末尾,有这样一句话“欣欣子书于明贤里之轩”。关于欣欣子,各家学者都认为他就是笑笑生,这已成了定论。明贤里是指什么地方,却一直没能考证出来。此次张远芬在《南史》中查出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原名叫“明贤”,而东昏侯是萧望之的后代,原籍就是兰陵。所以兰陵(南兰陵是侨置)就是萧明贤的故里。简言之,即明贤里也。这样,“欣欣子书于明贤里之轩”这句话,就可以翻译成“笑笑生书于兰陵之轩”。在《南史·齐废帝东昏侯本纪》中,不但可以找出《金瓶梅》作者的籍贯,而且还可以找出西门庆和潘金莲这些人名的来源。这说明,张远芬的这个考证是可信的。说笑笑生是兰陵人,除去书上明说和西门庆一家爱饮“金华”酒外,这就有了第三个重要证据。

此外,张远芬还从《金瓶梅》中找出八百个词语,分别于年8月和年2月,两次到峄县、兰陵一带作方言调查。其结论是:(1)《金瓶梅》中的方言,凡外地人看不懂的,几乎都是峄县、兰陵一带独有的语汇。(2)其余的部分虽然外地人也懂,但调查证明,它们也都是峄县、兰陵一带人民的日常用语。(3)在《金瓶梅》中,峄县、兰陵的方言不是偶尔的点缀,而是从头至尾遍布全书,并且运用得极为准确自然。(4)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作者叙述,在表达方法、句子结构、口吻语气等方面,也都符合峄县、兰陵人民的语言习惯,明显地表现出这一地区人民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证明《金瓶梅》作者的籍贯来说,这更是千古难移的铁证。

综观以上,结论只有一句话——《金瓶梅》只有兰陵人才写得出来。现在进一步说,他又是兰陵的哪一个人呢?是不是萧氏后人“笑萧生”的谐音呢?还是其他什么人?

张远芬认为:笑笑生就是明代峄县的大文学家贾三近。贾三近(—)字德修,号石葵。祖居兰陵附近的西坊上村,距兰城店三里路,因兰城店村大,对外也称兰城店人。后迁居峄县城里。嘉靖三十七年(年)24岁,举山东省魁。隆庆二年(年)34岁,赴京会试中进士,名次又为“山东省第一”。以博学宏词选翰林庶吉士,累迁至兵部右侍郎。著作有《先庚生传》《宁鸠子》《滑耀编》《皇明两朝疏钞》《东掖奏草》等刊行于市。张氏从贾三近的生平经历、文学素养、气质风格、笔名由来等方面详加分析,无一不与《金瓶梅》作者应该具备的条件相符。而且在贾三近的其他著作中,还有与《金瓶梅》相同的情节和文字。后人续修的《峄县志》中,特别点名贾三近虽身居高位,却“言不雅驯”。新出土的《贾三近墓志铭》,又明确指出他写了一部不能公开流传的小说。再有《四库全书》收了贾三近的《滑耀编》,在这部书中,他用了一名号就叫“兰陵散客”。如此等等,说贾三近是《金瓶梅》的作者,自然是可信的。否则,一定是兰陵大族,萧氏的后人。

兰陵,在我记事时,王姓是大族,共有三家,老坟上的碑,一家是王大公,一家是王二公,一家是王三公。我的老祖是王三公“盈”,其他两家,祖名也是单字,有一家记得像是“炳”,其他就不记得了,都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碑,其他姓的坟碑更晚。有人说王姓三家当年是弟兄三人,逃荒到此。三家均自称是琅琊王氏。是否王姓是弟兄三人,续不起来,但子孙相处,各有班辈称呼。另外一些老人说,明朝以前大水,当地人淹死大半,现在各姓居民,大都是从山西迁来的。这说明元朝那次黄河决口,河水改道,由河南省武陟东南行,夺汴、泗入淮,历河南、山东、江苏,由安东入海的那次大水患,波及到了兰陵。战前,兰陵是临沂县第八区的重镇,为区公所所在地。有户人家,为三四十家大小地主统治着,最大的王姓地主所谓“小红袄”家到过顷地(百亩为顷),也称“区长家”。

大地主的子弟,多不学无术,但也有不少是念书的人家。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载:清代兰陵王姓一族,中进士五人(不算武的)。王访:清乾隆五十五年中三榜三十七名;王评:嘉庆七年中三榜九十五名;王寿:嘉庆十年中二榜七十名;王鹏翥:嘉庆十三年中二榜九十四名;王思衍:光绪二十四年中三榜第一名。一个小小的村镇,在年的时间里,中了5个文进士,这数字可不算小。进士,在清代已是最高学位。状元、翰林也都是进士出身。武进士中,我因手边没有材料,不知中了几个。但我知道王绍套(也叫绍一),是道光庚子科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历任御前侍卫等要职,因镇压太平军在江南阵亡,死后陛加三级。他是王思衍的伯祖,王权和的曾祖(因我熟悉王权和,所以知道)。据说他是兰陵西街路南王天渠(排行风渠)的学生,王天渠是个武举。

我离开家时,清末有功名的人,只剩下两个秀才一个进士。王思颖是个秀才,我呼他二大爷(二伯),我曾请他看过几首旧体诗。他亲自修改,并把所以要改的原因,给我耐心的讲述。另一个秀才是王思衍的哥哥。进士王思衍,算是当时最大的功名。任过清朝的刑部主事。他本是三榜第一名,按常规,不得状元,至少得探花。据说因为他的字写的太硬,皇上说傲骨不驯。因此殿试未中。庚子事变,他也未能随驾西逃,算是不受重用之臣(太后还驾后,又用过他几天)。此人诗、书、画俱佳,而且还善于刻印章,刻玉,刻白瓷壶。精通《周易》和老子《道德经》。老居乡里,注《道德经》。听说日寇入村时,他忧愤而死(也有人说自缢而死的)。所注《道德经》,我离家时已成书(据其孙毓肇说已九易其稿),此书不知流于何人之手。他长子早夭,二子庶出,叫王意和,外号“京秃”(少白头,在八国联军战乱中,随父由京逃回家乡),一天到晚饮酒作诗,与同辈人少有来往。和我较友善,他曾送过我他写的一首律诗。诗为:“倒把金鞭下酒楼,知心以外更无求。浪游落似长安少,豪放疑猜轵里尤。菩萨心肠侠士胆,霸王魄力屈子愁。生平未解作么解,万劫千年忆赵州。”王意和的诗和对联都很工整。从上述这一首看,虽然充满了贵族意识,却也不乏豪放、善良之感。

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先驱,兰陵要数王思玷兄弟二人。王思玷从年到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过《风雨之下》《偏枯》《一粒子弹》《刘并》《归来》《瘟疫》《几封用S署名的信》等七篇小说。茅盾同志曾说他是文坛上的一颗彗星,一闪就不见了。实际上他是在年,参加兰陵豪士袁永平响应北伐的革命军,于年在孔庄牺牲了。在那次革命军的行动中,兰陵一带牺牲了上百人。像有名的东庙上的道士郭和坤,就是在革命军打到沂水县界湖(今沂南县城)时牺牲的。王思玷的哥哥王思璞,是兰陵小学的语文老师,当时是教我的班主任,呼为“大老师”,呼王思玷为“二老师”,他还有个弟弟王思瑕,教史地,呼为“三老师”。由于王思玷的牺牲,三老师后来疯了。王思玷的《偏枯》《一粒子弹》,……大老师都给我们细致的讲过。我记得很清楚,大老师说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而且这些人还都是我们一个村上的。后来兰陵一带参加革命的学生,几乎全是王思玷和王思璞老师的徒弟。我从小学到乡村师范,从未见过像这两位老师这样教书认真的。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思想进步,待人接物通情达理。当时的所谓大老师、二老师,可算是兰陵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抗日战争的烽火,把兰陵一带绝大一部分青年人(有农民子弟,也有地主子弟)卷进了人民革命的阵营,年秋冬之际,笔者被吸引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当地第一个拉起约多支枪的抗日队伍的,是大老师的爱徒,曲阜第二师范毕业的杨文田(只晨)。卢沟桥事变后,他弄了个当时第五战区(李宗仁)的委任状做护身符,开始在北大寺聚会抗日义勇军。参加者有的还自带枪枝和给养。我离家时,这个队伍约聚会到人(但还未停止),估计在年底,就可能有人的队伍。当时杨文田可能与我们山东地下党有联系。据说这个队伍组成后,由杨文田、赵昭带往北去,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杨文田也被派往延安抗大学习。我是年由延安回到鲁西的。大约年夏秋之际,我在鲁西中共七地委宣传部工作,见到了杨文田(那时他改名叫杨冷),当时他刚在延安学习结束被派往鲁西工作,记得他是与他要好的同学梁温柔(梁百朴)一起,像是在郓城县工作。从此就未再见面。大约年初,他和梁温柔(百朴),都被错误“肃托”。由于这时候杨勇同志当了军区司令,一般由军区除奸部审查,不是像过去那样,说杀就杀。审查的结果,他和梁温柔都没有问题。放出后,不久他就走了,梁温柔也不知道他到了何处去。我想:当时战争频繁,做地方工作个人单独行动,被敌人俘去,牺牲,都是有可能的。

家乡兰陵,自打年冬杨文田、赵昭领导北上后,兰陵小学的同学们,仍旧积极参加抗日工作,组织救亡活动。年初,兰陵的同学们公推魏玉华(玉洁)、孙景亮到涌泉一带,主动找临郯青救团汇报工作,请求指示。得到指示后,成立兰陵临郯青救团第十七分团。主要成员为:杨景田(杨文田之兄)、陈德吾(桂馨)、黄莘三(黄应聘)、秦泽甫、魏玉华、王川、靳耀南(荣耀、荣照)、孙哲南(晋云)、王锦堂(庭和)、王伯华(立勋)等二三十人,团结孙仲典等老年一起工作。并选陈德吾为常务委员。

年秋,日寇在兰陵安了据点,两月后,绿林出身的伪军张如德起义,把两个日本人抓了起来,在押解的路上,日寇买通押解人逃跑了。当地团家店的地主武装李子瀛乘机把兰陵维持会的人捉起来,赢得了收复兰陵的好名声。这支地方武装发展很快。年5、6月间,台儿庄会战后,十七分团到黄山屯一带工作,由王伯华、黄莘三等同志自己出枪出人,拉起一支武装,然后绕道到于家官庄,王川也拿枪相会,以后住在黄山,靠近李子瀛部,与其讲统一战线。年12月,兰陵分团建立党支部,以杨景田为书记,孙哲南、魏玉华为委员。年初成立兰陵区委,杨景田为书记,孙哲南为宣传委员,魏玉华为组织委员,王川为武装委员,任广秀为青年委员,刘玉屏为妇女委员。为防止李子瀛吃掉我们,遂移到泇河东岸杨庄工作。

年夏,李子瀛靠不住了,区委决定由魏玉华负责拉自己的武装,很快拉起百余人。王伯华、黄莘三、鲍乾法等同志也拉起三个连。此事惹起了李子瀛的妒忌,年5月26日,李子瀛以请客为名,诓杀了青救团、动委会等主要负责人车志远、王一鳌、陈德吾、孙锡九等同志,使我们的工作受到重大损失。直到年春,我军才全歼李匪于坊前村。

年9月,根据工作的需要,以兰陵区为中心建立兰陵工委并相继成立办事处,后改成兰陵县政府。在外地参加工作的王秋岩同志,调任兰陵县政府的秘书。这一带的革命同志,除去被李子瀛诓杀的外,同日寇作战牺牲的也很多,像黄莘三同志等。

年,根据工作需要,以赵镈县(原临沂七区)、兰陵县(原临沂八区)为基础,析峄县、江苏省邳县,划成比原来大的新兰陵县,治所设在台儿庄。坊前杜季伟(我的乡师同学,原叫杜承德,他是小说《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这一艺术典型的原型之一),《白毛女》的执笔人之一、当代著名诗人、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同志等名人,都是兰陵水土养育起来的一代之秀。

兰陵古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汉至今,照耀简册者,几乎代不乏人。更因为它是曾被大诗人李白吟咏过的兰陵美酒的酿造地,所以虽历经沧桑,不为世人所忘。真是:

兰陵古郡几沧桑,万劫历经人未忘;

可是少年风华茂,或缘美酒天下香。

附:

田 兵(—3) 原名王言诚,幼名自成,字从化,军名史涛,临沂县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人,现代诗人、民族民间文学家。年入山东省立三乡师读书。年10月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干部队成员。8月,带毛泽东亲笔信送范筑先,受邀任范筑先秘书,参与聊城保卫战,后转战鲁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平原省文联常委、文化部剧本创作室副主任、贵州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省博物馆馆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并主编《山花》《南风》等。在贵州任职时,组织领导了贵州民间文艺资料共72集的印制,其中《苗族古歌》获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作品有《田兵诗集》、叙事长诗《春光寄母》及游记《黔山探幽》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pinglana.com/jplxj/9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酒瓶兰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