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酒瓶兰 > 酒瓶兰修剪 > 正文 > 正文

17个月超长追剧,全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4 14:02:54

本文受权转载自“乌鸦电影”,id:crowmovie

今天,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习近平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今晚,我们想分享与北迁象群有关的纪录片,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或许更能让我们认真思考,如何与自然相处。

今年,全网热议的云南“大象番”,霸屏了整个夏天。

去年3月,“短鼻家族”从西双版纳的勐养子保护区,跋山涉水,一路北上。

跨越普洱、玉溪、昆明…在时隔17个月后,再次回到原栖息地范围内。

象在囧途,玩得不亦乐乎,云南人民可是为它们操碎了心:粮食被打劫,庄稼被毁坏…

但当地老百姓,还是对这群“不速之客”笑脸相迎。

至于我们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和热搜,用碎片化的讯息,拼凑出这起事件的脉络。

而近期上线的纪录片《一路象北》和《同象行》,通过前线捕捉到的珍贵画面,和对众多亲历者的采访,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北迁象群的方式。

一幅清晰却鲜为人知的亚洲象版图,呈现在观众眼前…

险「象」环生

“别拍了,快跑…”

“嘘,别动!”

“停车,熄火!”

深夜时分,山雨淅沥,一场紧迫的追踪行动,正在进行中。

就在不久前,一辆车与象群狭路相逢,车头直接被踩烂...

浓重的雨雾,让追踪神器无人机,无法正常起飞。

人有作息规律,但野生亚洲象没有,监测小组没有选择,只能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跟踪监测…

这些喜欢在夜间暴走的越野大佬,无人知晓下一条临时象道会出现在何方。

消失在监测小组视野里的庞然大物,在此刻危险系数爆表。

同样,象群的安全与健康,也深深牵动着大家的心…

情况紧急,一刻都等不得。

只能依靠当地村民的“大脑活地图”,深入密林寻找象群踪迹。

一声象鸣,划破夜空。

屏息以待的监测小组,和神出鬼没的象群,正面相遇了…

头象距离车头的距离,仅仅只有50厘米,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特别是野象的生活习性,难以捉摸,与象同行,是件极度冒险的事情。

它们是动画里憨态可掬,温顺不已的大耳长鼻萌物,更是骨子里透着野性的凶猛动物。

大象时速40公里,人类25公里,如若产生冲突,这场原始力量的比拼,人类毫无优势可言…

而类似这种险象环生的非常时刻,在漫长的17个月里,不止一次发生,给监测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

比如,监测人员遇到的3大典型难题。

在河谷地带时,因为气温高,唯一高效的监测工具无人机,还没飞一会儿,就会发出电池热量过高警告。

同时,茂密的丛林,也限制了监测员视线,大家只能通过树隙,若隐若现地看到象群的动态。

但,大象灰褐色的皮肤,又完美地跟土地融为一体,像施了隐身咒一般,跟镜头玩起了捉迷藏。

“拍摄之前我们以为,一群中国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不可能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消失的,但渐渐地,我们习惯了它们的暂时消失。”

科普博主「无穷小亮」在解说里,如此调侃道。

从热带到亚热带,由特警队和森林消防员组成的无人机监测小组,贴近象群,同时又不围扰象群,记录下一幕幕珍贵的画面。

最危险的时候,人与象之间的距离,甚至都不足5米…

新闻头条上的一句话,可能是监测人员的彻夜未眠。

在没有无人机的时候,如果出现类似事件,处理方式只有最原始的人力徒步,效率和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有了神器,媒体、专家、指挥部,全都守着实时画面,围着象群转。

村民屋顶、密林深处、庄稼地里…大家像游击战一样,不断在变换阵地。

担心象群膳食不好,投喂组就把玉米、胡萝卜这些大象的心头好,放置在象群有可能经过的路段。

但,被“宠坏”的象群,有时候并不领情,自顾自地享受旅程…

不仅如此,跟人类打交道久了,聪明的象群对各种“套路”都了如指掌。

“我知道你想怎样,我偏不!”人类幼崽的傲娇气,被象群完美复刻。

它们甚至学会了穿越卡车车墙,越野跑酷能力逆天…

为了配合象群的任性行踪,人们可谓是费尽心血。

比如,在路边安装红外线照相机,只要大象出现,相机就会自动拍照发送给预警中心。

然后预警中心再通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pinglana.com/jplxj/9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酒瓶兰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