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园长沈志军发表了一场公开演讲:《一个动物园的追求》。这场介绍动物园这个小众行业的演讲观看量高达千万。人们通过沈志军的演讲,看到了一个“理想动物园”的使命和模样。但在现实中,通往理想之路仍然漫长。
记者|王珊
摄影|陈中秋
寻找华北豹
我面对着一片丛林,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枝杈在早晨的阳光里舒展出清亮的绿色和黄色,鸟儿的叫声从在树叶的缝隙中传出来,此起彼伏,却不聒噪。有一种叫噪林鹛的鸟胆子可能大一些,三五成群地在灌木丛里钻来钻去,发出“diu-diu”的声音。陡峭的山石被蔷薇科植物包裹着,间或露出边角的位置;山林兽道在里面挤出了一片狭长的位置,上面是厚厚的落叶层。一眼望去,能看到几颗长着红果果的植物在一片绿叶中若隐若现,那是兰天竹;卫矛的叶子也已经红了,一片秋天的颜色。眼前半米左右的地方是一个小水坑,被半圈水生植物包围着,几个石头从岸边铺到水边,有一只壁虎在旁边串来串去。
这些都不是我的目标。我来这里是为了寻找三只华北豹。它们是金钱豹亚种中唯一生存于中国的种类,20世纪60年代以前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北的河南、河北、山西、北京、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等地区。不过因为人为的过度捕杀及栖息地的破坏,年它们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来之前,我就知道这片丛林里有三只豹子,一只叫“憨憨”,一只叫“越越”,还有一只被称为“桃子”。憨憨好动,喜欢在丛林里晃悠、桃子最为胆小,越越则喜欢睡觉,脸比桃子要圆一些。我曾想过以何种方式遇到它们,可能是在休息时,那我的出现会不会惊到它们?也许是在奔跑时或者它们慵懒散步的时候,我们迎面碰到,它们会不会冲我怒吼?
可是,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我依然没有看见它们。心里未免有点气馁。同行的沈志军突然伸手一指,“你看那块石头上面!”我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努力睁大眼睛,才在一片灌木丛里勉强分辨出两只毛茸茸的耳朵,一动也不动。绝佳的隐藏本领得益于它们身上的豹纹,这是最好的保护色,在斑驳阳光的掩护下,它们可以随时隐蔽到丛林、高草或者落叶里面。我们屏气凝神,静静地看着它。过了良久,它终于从藏身处矫健地跃下,悠闲地走到距离我们半米地位置。我第一次离一只豹子这么近,但它一眼都没瞧我们,一副主人的模样。
红山森林动物园中国猫科馆的豹子,在自然环境下怡然自得,一副主人的模样。
我们看到的是憨憨,三只豹子里唯一的雄性动物。它的头圆圆的,脸上有许多黑色斑点,鼻子是倒三角形,漏斗形的耳朵一直竖立着,能够聚拢外界最细微的声音。胸前则是白色的,背部是黄色,黑色的斑点遍布全身。体形很匀称,走起路来能看到身上流畅的肌肉线条,显得特别有力。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四只脚,平滑而柔软,像天鹅绒一样,很难想象就是它们助力豹子跑出公里的时速。我看得有些呆了,为这种自然界造就的美而赞叹。如果不是面前的玻璃观察窗,和一些设计精致而趣味的介绍提示板,有一瞬间,我已经忘记自己身在动物园里。我甚至想到了儿时读的关于拇指姑娘的童话,想象着自己变成了一个小人,用手指和双脚触摸这个小型迷你的园林,走到华北豹身边,与它做朋友。
如果问大部分人关于动物园的记忆是什么,一定不会是眼前的模样。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是:动物很多;有老虎、狮子、豹子,它们多居住在笼子里,与我们保持很远的距离;动物园里的人更多,很多时候你想不出看过动物的模样,只记得自己热热闹闹穿梭在人群中,像是逛庙会一样走马观花。
这里却不一样。我所在的这个区域是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红山动物园”)的中国猫科馆。场馆建成于年,占地多平方米(没有算上供它们爬跳的空间),分为七个活动场,只住了三只豹子,两只猞俐,还有三只豹猫。饲养员还会定时给这几只动物调换空间,“打比方,我们有10只动物,在以往我的空间要分成10份,每一只动物只有1/10的面积。现在我们利用通道进行共享,每一只动物都可以享受%的空间。”红山动物园园林建设部部长马可说。我刚才所看到的树木、小溪、灌木丛都是场馆的道具,它们设计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好像真的正和动物一起待在自然环境中。这种设计的方法被称为“沉浸式景观”。就连憨憨踩的步道,也铺上了打碎的木头和枝叶,有80厘米高,用来模仿丛林地面的触感。在这样的环境下观赏动物,确实会觉得动物更加可爱。“我们希望游客看到的是只勇敢自信强健奔跑的动物,充满了自由,又对生命强烈的渴望,而不是圈养动物的懒散、无奈。人们到动物园能观察到动物的自然行为。包括它的天敌是什么?它怎么样去谈恋爱,如何繁殖,它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样子?”沈志军告诉我。他是红山动物园的园长,戴着一幅黑框眼镜,浓浓的学者气息。
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他说动物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豹子越越带给我的惊讶一点不次于憨憨——它只有三条腿。饲养员刘媛媛告诉我,越越的右腿是被别的动物咬伤,后来做了截肢。“当时他们还居住在笼子里,两个笼子挨得很近,起名‘越越’,也是希望她能够越来越好。”越越出生于年,在三只豹子中年纪最小,缺少一只腿并没有影响它在“丛林”里的行走乃至跳跃,甚至走在栖木架子上也非常稳当。它行走时是那么的自信,如果是从左侧观察,完全看不出它比别的豹子少了一条腿。“可能很多人会问,你们为什么不展示完整、漂亮的豹子。”刘媛媛告诉我,搬进新场馆前,他们也在想要不要将越越展示出来。“我们做了评估后,认为它虽然少一条腿,但各方面的行动都很敏捷,状态也很正常,丝毫没有因为少一只腿而显示出心态上的问题,甚至还比其他的豹子更加自信、活跃。我们建设新馆的目的,也是要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让它们享受到变化带来的好处,并不是为了要向公众展示完美的动物和完美的场馆。”刘媛媛说,作为饲养员,他们也只是需要在游客参观时解释一下为什么越越只有三条腿而已。很明显,这是一座不一样的动物园。动物的快乐
如果从红山动物园的最高点生态教育楼俯瞰,能看到整个动物园的全貌。动物园分为小红山、大红山、放牛山三片区域,总面积有68公顷。茂密的森林,将动物的场馆掩盖在下面,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够捕捉到绿荫底下的秘密。动物园西边紧挨着南京火车站,南边则是玄武湖,湖水在阳光下闪着光芒。年,红山动物园就是从玄武湖公园搬迁过来的。俯视红山森林动物园从一些老照片中能看到红山动物园最初建成时的场馆样子:猞猁馆是斑驳的墙面、铁质的动物笼舍,看起来像集体宿舍;熊馆采用了“坑式”的展示模式,熊站在低矮的坑里,游客站在围墙外面观赏和投喂,这源于苏联设计师的启发,彰显的是早期人类捕获猛兽、征服自然的自豪。这些展示方式的目的都是让动物被游人尽收眼底,满足人们对动物的“猎奇”心理。为了便于游览,所有的场馆都是建在平地上,没有利用山形地势,和当时的其他动物园看不出什么分别。年,沈志军被调任到红山动物园,当时才37岁,是全国动物园里最年轻的园长。他学园艺出身,来动物园之前一直跟植物打交道,喜欢观察植物,上大学时经常沿着紫金山一路往上,看到新的植物就对照着植物大典查询。依照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叶片的颜色,他能一眼看出来哪些植物是健康的,哪些是充满生命力的。
来到动物园后,他依然保持了原来的观察习惯,每天在动物园“巡山”。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狼馆里的一只狼,待在一个边长两米左右的六边形铁笼子里。第一次去,他发现狼在笼子里顺时针转圈,一圈又一圈;第二次去,它还在转圈,只是方向变成了逆时针。那时,沈志军还不知道“刻板行为”这个词,但能感受到这只狼不开心。他想,自然界中的狼是什么样子?
他去看一档叫《自然传奇》的节目,野外的生机勃勃与狼的居住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沈志军心里不舒服,却不知道能够帮这只狼做什么。年,去巴黎动物园的访问让他有了初步的方向。这是他第一次访问国外的动物园,他印象最深的是动物园自然又自由的环境,没有铁笼子,动物场馆之间用玻璃分隔,或者依托动物习性用壕沟或水来做隔离——动物是快乐的。从那时起,沈志军意识到了场馆对动物的重要性,“场馆是动物的家园和主要活动场所,动物园的场馆设计,不仅关系到安全饲养等问题,还关系到动物们的天性培养”。沈志军在园内做的第一次关于场馆的尝试,是在园内建设澳洲动物生活区。和国内其他动物园一样,原来红山公园的展示都是按照生物学特色简单区分为猛兽区、食草区、鸟类区和两爬区等。如果你去鸟区,能够看到来自全世界各个品种的鸟类,小至鹦鹉,大到秃鹫。现在集中于澳洲动物生活区的几种动物,原来都散落在其他区域:鹤鸵养在猛禽对面,黑天鹅养在水禽湖,袋鼠则生活在食草区。“这种展示没有办法让人们真正了解动物的生物习性。我们想传达的是,如果到了热带或者温带雨林,能够遇到哪些动物。”沈志军告诉我。
沈志军曾经访问都柏林动物园,那里动物自然的状态让他羡慕
改建后的澳洲动物生活区使用了大量红土,以营造出澳洲风情,园区内用混凝土做出特有的“红树林”景观,还把山上的一片杉树林划了进来给动物散步。园区内最有特色的是一片小湖,这是黑天鹅的栖息地。它严格按照澳洲的节水理念设计,利用水生植物和电泵完成了水的自然循环。
沈志军告诉我,当时之所以建设澳洲生活区,一是因为园内正好有一块空地,二是这几种“澳洲籍”动物对于地形和场馆硬件的要求也不高,比较方便完成。让沈志军等人惊喜的是,在他们对环境进行改变后,动物园里的鹤鸵开始繁殖了。这种生活在澳洲东北部丛林里的古老鸟类,在野外也仅剩只左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国内的鹤鸵繁殖已经停滞很多年了。从年到现在,我们一共繁殖了32只鹤鸵。”沈志军说。同样惊喜的情况还出现在按野外环境改建后的亚洲灵长馆。当饲养员将红猩猩放进新的展馆没几天,它开始爬到树上自己筑巢,在这之前,他们也只是在书上看到过红猩猩筑巢的描述。“我想可能是野性的环境唤起了他的原始记忆。”沈志军说。
从澳洲区之后,动物园的其他场馆陆续进行了改建。改建的思路和想法来自平常的交流、学习和网上资料的搜索。红山动物园宣教部部长白亚丽告诉我,红山动物园的员工出去访问,不管这个人是学医的,还是搞保护教育的,都得带一把卷尺、一个相机,这是园长的要求。“我们要将别的动物园的特色拍下来,有的还要量尺寸,如果动物园没有布局图,我们就得自己回到宾馆画下来。都是很细节的东西,包括大象栏杆的维度、铁丝网有多粗、活动场的下水怎么排、动物饮水怎么解决、室内和室外之间怎么来衔接。”
建设并不是去复制,还要考虑到成本。譬如设计细尾獴馆时,沈志军原本想造一个和爱尔兰都柏林动物园一样的半球形亚克力观察窗,游客可以从外面的通道钻进去,站在半球里观察动物。然而球形亚克力的造价太贵了,他们想了几天,最后决定用几块边长2米的三角形钢化玻璃搭成金字塔状,同样的功能,成本却降了几倍。
动物福利
现在的红山动物园已足够壮观。年,亚洲灵长馆建设成功,住进了红毛猩猩、黑叶猴、白眉长臂猿、白颊长臂猿、黄颊长臂猿,还有川金丝猴;年中国猫科馆建成,里面有华北豹、猞俐、豹猫;新建成的狼馆,狼王狼后已经带领10只狼入驻。狼馆是马可最满意的设计。他告诉我狼馆总共有10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都有一定的观测范围,如果把这些范围画出来,能够看到它们加起来覆盖了整个狼馆。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如果你在这个点没有看到狼,那么到了下一个或者再下一个点,总会看到,或者一个动物你可以看到很多次。”马可说,这种理念是希望能够打破传统动物园认为动物多才壮观的思维模式,减少动物数量,给动物更多的福利。
红山森林动物园园林建设部部长马可。他设计了很多动物场馆,认为动物也有选择不被看到的权利
“福利”,在采访中不止一个人跟我提到这个词。“动物福利”的词汇产生于人们对动物园角色的思考。动物园是科学理性时代的产物,开办的最初宗旨是为了研究动物。进入20世纪,在动物园中进行科学研究的功能逐渐消匿,一些动物园向娱乐化发展取得了商业成功,于是产生了娱乐至上的趋向,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