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抱犊》第四期发表了我的《兰陵贤士古,美酒香长一文,之后,各方友人提出不少意见。我接受大家意见,现重新改写。所以要改写,这是因为生我之地不可忘。再则,这是为《苍山文史资料》撰写稿件,应该是既真实,又是家乡父兄乐读的文字。
提起酒来,人们熟悉的八大名酒,十大名酒,总以茅台为冠,兰陵酒不大提了!这可能是评酒人不识古味,也或许是宣传力度不够,未被现代人所了解。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会喝酒的人,或者能吟几句古诗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李太白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我偶翻王渔洋诗集,第一首就看到了“兰陵十千酒”的名句。真是:
玉杯一举忘他乡,
李白咏过有渔洋;
历代争颂兰陵酒,
今逄时雨添异香。
可见从唐朝到清朝,千余年来,兰陵美酒是被天下人颂扬的。实际上不止千余年来,而是两千余年来,远在东周列国时候,因兰陵古称“东阳”,当时的东阳酒,就已远近闻名了。当时已知用郁金酿酒,因郁金花黄,也称金花酒,花、华古时通用,也称“金华”酒。故历史上所称“东阳酒”、“兰陵酒”、“兰陵美酒”、“金花酒”、“金华酒”均指兰陵美酒。李太白饮的就是这种酒。太白写这首诗时,有人说不一定到过兰陵,是“竹溪六逸”饮酒时所作。按《唐书》李白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共隐于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如果是这时所写,这首诗应有酬和饮咏的痕迹,然而诗中山不但没有这些痕迹,且还要显得在饮酒之前风尘仆仆,如:“不知何处是他乡”。这说明饮酒前是有他乡风尘之感的。实际上这首题为《客中作》或《客中行》,是在行役中写的。既不是酬答诗,也不是游晏诗,更不是送别诗。当年李白登过泰山,在徂徕山(泰安东南四十里)称“竹溪六逸”,又经下邳圮上怀念过张子房。当时兰陵与邳县接界,兰陵西北约余里即徂徕山。这首诗有很大可能是李白由徂徕去下邳或由下邳去徂徕,途经兰陵写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去别的什么地方途经兰陵写的。总之,是跋涉旅途之作。
据中华书局《李太白全集》注解引《香谱》郁金香生大秦国(实际原产我国西藏,传入西方),二三月花,如红、兰,四五月采之,其香十二叶,为百草之英。可见此花有可能是从丝绸路上传来的。李太白要不是途经兰陵亲尝此酒,很难想到郁金香这个形容词。为此,我疑心当时兰陵有人种植这种花。退一步说,如果当时兰陵没有从大秦传来的这种花,那么中国的郁金花,或中药郁金,也定会是有人种植的。否则如果酒中没有这种植物,也就不会形容为郁金香了。现在此酒留下来的香味,像是黄米饭发醇的香味为主(其中药香应以郁金为主)。李白时代的兰陵美酒无非是像现在农村酿酒一样,煮一缸黍子米饭(放些郁金之类的药物),放上酒曲,搅拌后密封发酵,过一段时间便成酒。这种酒酿成后,喝酒时用筛子压着底下的酒糟,撇上面的酒。古人说的筛酒、压酒,都是指的这种情况,如“吴姬压酒劝客尝”。李太白用郁金香形容此酒,显然它色是黄红色,有郁金香味。按郁金有三:(1)丝绸之路上传来的郁金香;(2)中国的郁金香;(3)中药“郁金”。郁金,多年生草,高二尺许,叶为长椭圆形,花黄,有鳞状之苞包之,一苞开三四花,地下茎可入药并为黄色染料。古以之浸酒、祭祀用之,所谓:煮郁金草取汁,酿黑秬(黑黍子)一秕(米糠)二米者为酒,酒成,则气芬芳调畅,故呼为“鬯”的,祭祀用的“郁鬯酒”。当时李白饮的兰陵酒,也有很大可能是从郁鬯酒发展起来的,比郁鬯酒更香更美的酒。由于兰陵酒的前身是东阳酒,它药用价值也很有名。明人汪颖在《食物本草》中写道:“入药用东阳酒最佳,其酒自古擅名。”与此同时的另一本书《事林广记》不但对东阳酒推崇备至,而且还详细记载了这种酒的酿法(我认为兰陵美酒厂应参考此书)。
兰陵美酒由于历代有名,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曾获得“金牌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结束后,兰陵就建起了国营酒厂,并于年委派抗战前就当过私人酒店经理的王子玉同志任酒厂经理,重整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兰陵美酒。据王子玉同志说,远在抗战前很早的时候,兰陵美酒已不纯是古老的酩酒酿制法,而是兼有黄酒(黍米酒)和高粱烧酒的两种香味。即先用黍子米煮一缸稀米饭,再炒点红枣放上(取色),另有些瓜种米、核桃仁、郁金等药物,再放上酒曲,然后用上好的高粱烧酒放在上面,密封,放一段时间,便酿成出售。一般是农历头年腊月做好,放到第二年三月(4个月)出售,最好的是放3年。这种酒经化验,有人说杂质太多,因之后来瓜种米等物就不再放了。这种酒,基本像黄酒,但有烧酒的半高度数,经烧酒与黄酒的化合,有一种独具的香格。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携带的就是这种兰陵美酒。用烧酒倒在含有酒曲的米饭上,不仅是兼有两种香味,更重要的是酒比水轻,烧酒杀菌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免得其他杂菌入侵,而影响酒的质量。当时王子玉同志是雄心勃勃,决心在党和人民的委托下把酒厂办好。可惜,不久王子玉同志在去贾汪开会途中因马失足致伤,还未来得及施展酿酒的技术、经验和才能的时候,就去世了。以后兰陵美酒厂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党的开放政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生产和建设双翼腾飞。这更加使我相信:在社会主义的雨露遍淋之下,曾经被大诗人品评过的兰陵美酒,定会名震寰宇,香飘天下。
近听说有人在评酒会说,说它是黄酒吧!度数太高;说它是烧酒吧!但又基本上是黄酒。四不像,没法评。我想:这也太狭隘了,评的是好喝,是香格,怎么能不像黄酒,不像烧酒就不评了呢?当然,作为一个意见,今后要它烧酒的成份少些,黄酒的成分多些,降低度数,保持香格,还是可以的。总之,作为一个兰陵人,我希望它名声重振,高风再现。
兰陵美酒圣之清,
千里飘香瑞气融;
莫怕相逄难解醉,
长天自古下高风。
凡是天下名酒,大都挂以地名,如茅台、泸州、兰陵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在同样的酿制技术条件下,水、土、气候、风、雨等条件形成的环境,适合于某一种酒曲菌的生长,而能使酿制的酒,带有某一种香味的缘故。所以除酿制技术外,当地水、土便是决定的因素。如果只重视酿制技术,而由于生产的地下水不够用,而用河中流水酿酒,就是特高的技术,怕也难以保证质量。今后兰陵酒的发展,我想除去重视古老的技术,还应重视科学、化验、合成、发酵,……等。总之,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是用的原料少,出的酒多,而且质量高,这才是社会主义酒厂发展的路子。我因为出生于兰陵,小时候知道酿酒的水井叫苦水井(含矿物质的硬水)或碱水井;做豆腐和人饮的水叫甜水井(含矿质少的软水)。这两种水虽然都是当地水,如果用甜水酿酒(主要指白酒),同样的原料,便出的酒少,质量也赶不上苦水酿的酒。这究竟有无科学依据,也还得靠今后化验来证明。
目前,全国白酒(清酒或烧酒)的香型,大致可分三种:(酱香型),又带回香味,茅台属于这类香型;(2)浓香型,打开酒瓶,馥郁满屋,也有的带回香味,像董酒、五粮液、习水大曲,兰陵大曲……等各种曲酒,属于这类香型的;(3)清香型,香味不浓,但清香宜人,像汾酒属于这类香型。总之,兰陵白酒,我觉应发展浓香型和清香型两个类型。至于诗人咏过的兰陵美酒,尽管酿制方法应力求合乎科学,但还应当注重古老的酿制方法和外表的古色古香。实质则应是别具香格。所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我虽然出生在兰陵,但可怜得很,除去在临沂城里读书4年外,兰陵20里之内,也只到过城东南的荀子墓、南横山村;城东的横山镇、南桥;城东北的东堡子、高柴墓;城北萧望之墓、小钟村(萧冢村);城西北的洪沟崖,罗藤村;城西温陵、西堡子;城西南桥头、黄庄;城南朱堡。除此之外,连那个东西3里、南北5里的大城墙,也未走过一圈。只还模糊记得:东门题“东海镜清”;北门题“文峰映秀”;西门题“逵达邹鲁”;南门题“衢通淮徐”。当我还不十分懂人间事故的时候,芦沟桥事变了!革命的引力把我吸到延安,后又随山东省委书记、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同志回山东。随军行至鲁西聊城,派我做抗日英雄范筑先的秘书,从此,流落在冀鲁豫战场上,12年来一直未能和家乡人一同战斗。屈指算来,已经五十余载。昔日年少,今已老骥伏枥了。但蒙友人赐尝故园名酒,顿觉异香袭人,实为战前佳酿所不能比。白酒中有兰陵大曲、特曲。特曲最好的称“太白老窖”。现用咖啡色长颈古式瓷瓶装,不亚于当世名酒茅台。真是“举杯浓香远,入口回味长”。色酒有兰陵美酒和郁金香两种。兰陵美酒也是用古式瓷瓶装,现行销海外。
兰陵,故名思义,可能因高阜上生兰,故名兰陵。但这个高阜,究竟是指的比周围稍高一点的现在的兰陵镇呢?还是城西2里路的汉书上说的温陵呢?那就谁也说不清楚了。我小时候,常见温陵附近的农民到集镇卖香草,五月端午的时候,姑娘们争着买香草,缝香荷包,送给父母和兄弟姊妹们,带在身上防毒虫。这个香草人称都梁香或孩儿菊。叶像是菊科植物,但结子如小豆荚。这就是古人说的特别是楚辞上说的“兰”。所谓: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今天这种平行叶脉的叶似麦门冬稍阔的兰花,是从宋朝黄山谷把这种植物误称“兰”(所谓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讹传下来的。所以到明朝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在注解中把这种平行叶脉的“兰”,叫做兰花(意思是只有花是香的);古人说的“兰”叫做兰草(意思是根茎叶花都是香的)。兰陵,好像从古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农家都有种兰的习惯。兰陵东北60多里路有山名兰山,临沂县曾一度名兰山县;兰陵西南20里路有村名兰城店。有人说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是峄县的贾三近,如真如此,兰城店即贾三近的原籍。兰陵上有兰山,下有兰城店。可见古代这一方农民,都是喜欢种兰的。因此,李太白在写《客中行》时,我是怀疑他在兰陵看到了包括郁金在内的各种香花,其中也有兰。如果可能的话,兰陵美酒厂也无妨在“兰”字上下点功夫,除郁金香外,也有点“兰香酒”。(本文摘自田兵《兰陵》之“名酒香天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作者简介:
田兵,原名王自成。山东兰陵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延安陕北公学。年参加学生运动,年到延安。曾任八路军先遣队民运队长,济宁市文协副主任,刘邓大军前线记者等。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剧本创作室副主任,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贵州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贵州分会名誉主席,《山花》、《南风》杂志主编等。为中国民间文学贵州三套集成编委会主编。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到正义的路》、《广阳团东征》、《聊城浩劫》、《巩堂歼灭战》等,解放后出版《田兵诗集》(一、二、三集)、《春光寄母》、《黔山探幽》等,主编合编《苗族文学史》、《布依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论文集》、《红军在贵州的故事》等,著有多篇论文及纪实回忆录。主编的《苗族古歌》获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获中国作协抗战胜利50周年抗战老作家荣誉称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