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杭州市“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给全体市民的10条建议》第六条:“加强营养摄入,尽量不吃生冷食物,不吃野生动物。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适量饮酒。”1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给山东全省居民的友情提示,也提到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适量饮酒。这些建议引起大家的注意,令爱喝酒的人士一片欢呼。
那么关于饮酒防疫的建议,有什么依据吗?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归纳总结如下四点:
历史经验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古“醫”(医)字,即从“酉”,酉者“酒”也。唐代“药王”孙思邈,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在他的著作《千金方》中就明确提出“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观点。明朝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也明确写道:“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此外,《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齐民要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均将酒作为重要方略,并附录了多种酒方。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诗曰:“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记录了那个时期的中国人用屠苏酒(一种药酒)“避除疫疠”的习俗。此外,古人还在端午节涂抹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避瘟疫的习俗。
清康熙七年(年),山东郯城至莒县发生了8.5级大地震,御医赵学敏为救治灾民,动员一同在窑湾隐居的御药师宗柏云等人,一边治病救人,同时将此酒(绿豆酒)配方拿出熬制,分给灾民服用以增强体力,从而遏制了瘟疫。又据《新沂县志》载,康熙三十五年(年),窑湾等地大暴雨,遇洪灾他又用此法遏制瘟疫。中国历史上多次瘟疫,药酒都发挥了辅助治疗作用。
科研结论现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中药的多种成分如生物碱、盐类、鞣质、挥发油、有机酸、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等均较易溶解于乙醇中。乙醇不仅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还有防腐作用,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药剂的稳定性。
药酒作用,包含有“酒的作用和药物功效”的双重作用。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酒和药配置可增强药力,既可预防、治疗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由于每种药酒都配入了不同的中药材,因此药酒作用也随之而异。药酒作为一种能有效改善人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防病祛病、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保健制剂而受到大众的欢迎。
而且,药酒具有制作简单、便于存放、使用方便、内外可用、价廉省时、安全可靠、见效快、疗效高的特点。药酒,是由酒与药物配制而成。然而药物的配入,是有针对性的和选择性的,都是按特定要求加入的,因此配入酒中的药物不同,其药酒的作用也不同。如药性药酒,是以防治疾病为主的药酒,在配方上都有严格细致的要求,是专为疾病而设的。补性药酒,虽然对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主要是对人体起滋补增益作用,促进人体健康,精力充沛,预防病邪袭人。但也有一定要求,是专门为补虚纠偏,调整阴阳而设的。因此每一种药酒,药酒的作用也就不同了,都有其适应范围,难以尽述。
前沿实例科学证明,75%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相近,可以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前逐渐不断向菌体内部渗透,使细菌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这也是目前防疫专家让大家用75%的酒精消毒的原因。
朋友圈医院医生乔教授对于饮酒预防疫情的一段话,他说:“非常时期每天喝二两白酒很可能有防治新冠肺炎的效果。因为我琢磨我们科感染的近十名医生中基本都是滴酒不沾或很少喝或以前喝近几年很少喝的人,而喜欢喝酒的十几个医生没有一个人感染。虽然例数有限,但举一反三可能也有共性。逻辑上也说的通,酒精经口入可杀口腔咽部病毒,吸入血可杀肺部病毒,喝二两50度白酒血管内有杀灭效果或酒精可以激活机体免疫力。”虽然例数有限,但笔者仍然选择信其有效。
心理调节酒在抗击疫情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心理调节。一是小酌怡情;二是酒壮英雄胆。在习惯了忙碌和应酬的快节奏生活的中国人,封闭在家中数周,容易抑郁和情绪低落。小酌几杯,精神愉悦,身体免疫力得到提高,才能更有效的抗击病毒。BBC纪录片《酒的真相》里报道了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对于饮酒的研究:男性每周至少要和朋友聚会喝两次酒,才能保证身心健康。但千万要记住,所有的建议都是“适量饮酒”,如果喝多了,反而会降低人的免疫力,所以饮酒适量才是关键。
肆虐的新冠肺炎,在各种不实的传言中,会引起大众的心里恐慌情绪。我们要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pinglana.com/jplpf/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