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有因美好事物而心动的时刻
有些地方,光听名字就令你足够心动
不妨跟着小早晨的脚步
漫步于花都及周边的景点
感受夏日清凉
周末就走起!一定让你不虚此行!
赏如诗如画港头村,拍清新文艺大片
港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东北部,
原名为港洲村,“洲”取小岛之意。
过去的港洲村并非在小岛之上,
然其东南西面皆有水环绕,
所以又有“三水朝北,四水归源”的说法。
闲暇时去花都港头村走走呀~
拍摄文艺范大片~
△花东港头村-和匀生摄
△港头村古村落池塘前种满鲜花,与古屋相得映彰,相映增辉
△港头村
△港头古建筑群
△美丽乡村—港头村古村落
△精神乐园-姚日文摄
△港头村游园活动
△桥头尾的麻石桥今仍在
△港头古村落群,带给游人一种强烈的穿越感。
△港头村门楼,抗战初期作为防御工程建立,两个洞孔用于眺望侦察。
△港头村门楼经过多次修葺翻新,增添了岭南建筑文化元素。
△港头古村落现有十一条保存较好的古巷道。
在港头古村落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古旧的门楼,门楼始建于抗战初期,是村民为应对日军进犯,作为防御工程自发筹建而成。门楼上层留有两处洞孔用于侦察,紧闭大门后可对敌人形成阻碍。
△港头村中修建于民国时期的骑楼。
△港头村修建于民国时期的骑楼。
△港头村古桥过去是货物运载的必经之道,又被当地村民称作“富贵桥”。
港头古村落共有11条古巷,遵循典型广府民居布局,前为池塘,后靠山丘。行走其间,既可看到初建于民国时期的骑楼,也可看到人民公社时期的村民饭堂。
△流溪河拐弯处水流缓慢,水深面广,被村民称作黄泥潭。
△过去帆影如云的黄泥潭码头,现在只有零星小舟不时穿梭其中。
△忙碌农活的港头村村民。
△港头村内有专业的钓鱼场迎接垂钓爱好者。
流溪河曾是连接广州北部与城中心的重要河道,处于河道拐弯处的黄泥潭水流缓慢,水深面广,智慧的港头村民在这里搭建码头,兴建工厂商铺,黄泥潭码头俨然成为当时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因此,当时港头村村民的生活比周边村落普遍要殷实。
来源:花都旅游、广州花都发布、南方+
佛山百年历史学霸古村在距离高明中心城区15公里的飞鹅山脚下
有一条完整保存了明清时期
古旧鑊耳屋的古村落——榴村
余年间涌现了一大批进士、举人
还是远近闻名的“学霸村”
榴村背靠飞鹅山,村前鱼塘映照
西安河环村而过
可谓是“背山面水,玉带环腰”
村落犹如一卷古书
静静地舒展在崇山与秀水之间
高明榴村,原名刘村、榴淳村,榴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宋朝。宋景德元年(年,宋真宗年间),刘姓首迁入村;明永乐年间,陆姓从三水迁入;明嘉靖年间,从高明迁入谭姓。刘村更名榴淳,后简化成榴村。
历经百年,明清建筑风韵犹存
榴村陆家有着自然的环境优势,整个村子呈整齐的棋盘式布局,一条石巷道横跨全村,靠飞鹅山的一侧排着十三条巷子,自古便有“十三里”之称,即十三条小巷。
每条巷子的巷道均由石板铺成,随着地势的升高层层递进,笔直到底。每条小巷前后均建有门楼,有防盗作用。
目前榴村现存9座门楼,包括2座前门楼、7座后门楼。前门楼前方,有一条由三排长石板铺成的古石路从村头通至村尾,可谓古香古色。
门楼守护着的房屋中,有22座镬耳封火山墙老屋。三间两廊的建筑结构,恢宏大气。虽有改建,但古韵尚存,石板墙脚、青砖杉木,坚固如初。
榴村陆家犹如被时代无意间遗落下来的一幅历史画卷,漫步在村道中,感觉世界是如此的安静。
纯朴的村民,洁净的村道,这里的一切都能让人感受到朴实的“美”。
锦石家风,人才辈出
“鹅湖世泽,锦石家风”,这是村中的祖训。“鹅湖世泽”引自名人陆九渊、陆九龄,两人曾在江西鹅湖山讲学、辩论,而“锦石家风”则是为了纪念汉朝使者陆贾一诺千金的作风,两句话合起来就成了陆家人的好家风——寓意“诗礼传家,诚信之意”。
这个有多年历史的小山村
在明清两代陆家一族
考取进士、举人和岁贡等功名者有30多人
在陆氏大宗祠门口对开的广场边上,左右各一排旗杆夹石。这是古时为表彰考取贡生、举人、进士等功名之族人,于祠堂竖立旗杆,以此光宗耀祖。
官阶越显赫,旗杆夹越宽大,旗杆越粗长,先人辉煌,铭记永存的同时,亦树立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榴村人奋发图强。
此外,在榴村还有一处地方鼓励着榴村人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在榴村中央,有一口古井,挖于建村之时,迄今已六百多年历史。如今水清澈甘洌,仍可食用。
井口用麻山石砌成,上圆下方,井宽54厘米,深10米。这口古井,有着一个别样的名字——“进士井”。
“进士井”在开村之始时原名“石榴花坑井”,为纪念先祖改名为“进士井”,相传陆家子弟赴京赶考前必带该井水,能获得祖先庇佑,考取功名。
多少榴村人饮着井水寒窗苦读,又有多少学子带着家乡井水上京赴考,正是有着这样浓厚的求学氛围,榴村人饮水思源、不忘祖恩,历史上人才辈出。
来源:佛山旅游、佛山新闻网、高明发布、《美丽高明百村行》
广州及周边的古村广州小洲村小洲村是广州城区内
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
(图片源自马蜂窝)
小洲村这里至今仍保留着
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
走进小洲村
就好像走进了一座民俗博物馆
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
见证着岭南的曾经沧海
(图片源自骑驴)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pinglana.com/jplpf/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