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酒瓶兰 > 酒瓶兰栽培 > 正文 > 正文

马戏团的大象和骆驼产生了不可分离的友情是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3/1 17:46:56

这是第50篇内容

关于动物=友情保育=昨天,丹麦首相议会发言大笑场这个新闻,可是刷屏了。丹麦严禁动物表演,私人马戏团自然不能再饲养大象等动物。这次议会中,首相梅特.弗雷德里克森提到政府向私人马戏团收购最后的四只马戏团大象的事情,并说明因为其中一种大象和一只骆驼是好朋友,不能分离,所以丹麦政府把那只骆驼也一起收购了。大象和骆驼是好朋友这个看似温馨又荒诞的说法,让首相忍不住笑场,并让议会变得柔软轻快起来,笑声感染全场,止不住的蔓延开来......视频为议会相关发言和笑场现场,来自网络那大象和骆驼可能是好朋友吗?丹麦为什么要政府出资,解救大象?被解救而退休的大象,会去哪里呢?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从跨物种的感情、大象这种动物、为什么要禁止动物表演、动物园存在的意义与行为展示,这四个方面来说一说。01存在跨物种的情感吗?在小朋友的世界里,大象当然可以和骆驼是好朋友了,而其实在现实的动物世界,不同物种之间,也是会产生情感的。且不说人类和狗、马等之间就存在着很深的友谊,例如日本东京的秋田犬八公(Hachiko),在主人在世时,每天会跑到涉谷车站等待主人下班,而在主人年去世后,八公还是坚持这个习惯长达11年之久。在非人类的动物之间,也有一些让科学家深思其动机与原理的案例。共情动物生存目的,是最大化的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进食、繁殖等各项行为与竞争都是围绕着这个。同一物种之间存在利他行为,可能是亲属关系(例如社会性动物),或者非血缘关系的合作互助能够减小个体压力、提高养育后代的质量(例如黑猩猩、恒河猴等)。而非血缘类的利他行为,说明动物具备共情能力,即能够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同一物种群体中的互助利他行为,在灵长类中并不罕见,由非血缘关系的不同个体形成持久的,类似人类友谊的关系,能够互相协助、共同抗敌,甚至能够悲伤的陪伴。而这类行为,也有显而易见的生物学意义。但跨物种之间的共情,或称“同情”,也常在饱富同情心的倭黑猩猩里发现。知名的灵长类学家弗朗斯.德瓦尔就曾经观察到,一只叫库尼的倭黑猩猩发现一只小鸟撞晕在动物玻璃墙上。库尼把它拎起来,爬到树尖上放生。库尼的这个行为完全是为了帮助小鸟,也是基于自己对小鸟的理解而按照小鸟的需求来操作。而在荷兰的阿纳姆动物园也曾观察到,有一天,几只年轻黑猩猩捉起一只小鸭子(黑猩猩们住在一个周边是水的小岛上,小鸭子们会在护城河上游)粗暴的抡着玩……这时杀出一只成年雄性黑猩猩,它跑过来亮出狰狞的面目,年轻黑猩猩们一哄而散。助人为乐的故事还没完,它环顾四周,发现还有一只小鸭子留在岸上,就走到跟前,像小孩玩弹球那样,飞起手来把它扒拉到水里。印记另一种常见的跨物种的长期稳定关系,源于印记学习。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康拉德·劳伦兹曾经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灰腿鹅生的蛋分作两组孵化。第一组蛋由母鹅孵育,孵出的幼鹅理所当然地和母鹅生活在一起。第二组蛋在人工孵化器里孵化,幼鹅出生后也不让它们看见母鹅,而是让它们最先看到劳伦兹本人。结果,劳伦兹被幼鹅当作母亲而形影不离地追随。如果把两群小鹅放在一起,用一个箱子将它们扣住,过一会儿再把箱子提起,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受惊的小鹅朝两个方向跑:由母鹅养育的小鹅朝母鹅跑去,而由劳伦兹抚养的小鹅则向他跑来。劳伦兹把幼鹅的这种学习行为命名为印记,系指处于发育早期的幼龄动物追随生活环境中某一合适物体的学习现象。现代研究表明,除了雁鸭等鸟类,很多昆虫、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幼龄个体同样具有印记学习能力。跨物种间的互相陪伴、玩耍、依偎的行为和现象,大多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发生。当动物在出生后不久便与自己的群体分离,出于好奇、玩耍、陪伴需要、渴求安慰等各种因素,与身边另一物种建立起互相依赖的关系。02象——拥有漫长的童年期的群居动物大象的生命轨迹和行为习惯与人类有一定的相似度。象的寿命可达80年,9-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而母象需要怀胎22个月才能生产下一只小象,通常需要间隔4年以上,才可能再次怀孕。即使如此漫长的孕育产子过程,单胎的存活率还并不高。耗费巨大的繁殖成本,如何能让象这个物种在自然界存活下来呢?因为它巨大的体型、颇高的智商和群居的习性。如果你在野外见过大象,你会说,“看,那里有一群大象。”是的,大象是群居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为首领。资深的母象带领着整个象群行走、觅食、栖息,而成年雄象承担保卫家族安全的职责。正因为是群居动物,象群内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分工,协同合作,幼象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家族环境中,由长辈们照顾着,和同伴们嬉戏着,慢慢长大。大象拥有陆地动物中最大的大脑,超强的记忆力和听觉。象的智力在非人的动物界排在第四位,在黑猩猩、宽吻海豚和恒河猴之后。更是极少数能够在镜子中认出自己来的动物,而这种自我认知能力,与大象能组成复杂社会,具有共情、协调合作等利他行为的有关。正是因为大象的特殊的形体和很强的学习能力,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又能够训练成为运输、军事以及表演的工具。但因为象的超长的繁殖时间和超低的繁殖效率,以营利为目的的马戏团等,便购买从野外非法猎取的野生幼象(容易捕获、驯服),再进行训练、表演。迪士尼的小飞象的原型,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从小被捕,辗转欧洲和美国,身心俱伤,24岁便死亡了。当我们了解了象的基本特质,大概就不难推测,在这段看似美好的跨物种友情背后,是一个悲伤的事实:这只象在很小的时候,很不幸的在野外被捕,被迫离开父母和家庭象群,而来到遭到棍棒击打、铁链强勒、甚至注射过量麻醉剂的马戏团,和那只骆驼关在一起。早早离开象群的幼象,失去学习社交和分工的机会,存在了认知错误,将骆驼认为是自己的同类甚至家人。当然,要为有爱的丹麦政府点赞,尊重大象的习性与情感需求,让大象能和骆驼一起,进入新的环境。03为什么要废除动物表演什么是动物表演?即人类处于盈利等目的,训练动物做一些不属于它本能的行为。这些行为,在自然环境下并不存在也无意义,相反,往往是违背动物本身的生理条件,会对动物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的。最常见的行为有:猴子骑自行车、大象跪下、熊滚球,老虎跳火圈等等。人们的好奇、欢笑、掌声、甚至些许优越感之下,是马戏团等动物被囚禁的一生,伤痕累累的身体和有着创伤的心理。刻板行为,例如大象不可自控的原地踱步左右晃动,就是精神创伤的外在行为表现。我们真的需要动物表演吗?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旅游、书籍、视频等各种方式获知,这个蓝色星球上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各式生物。我们也通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演化论,以及考古学、基因组学等等方式,了解并印证了物种演化的规律。各个物种的独特特征在随机的突变中产生,因为适应环境而通过繁殖保存并传递下来。人类,不是金字塔尖上的物种,不是物种演化的终极大佬。我们,是这个蓝色星球的一份子,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们不需要通过动物表演来猎奇,来满足身为人类的优越感。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其他物种的生活领地、生产习性来体现人类的智商——共情、协作、包容。至于马戏团,也可以顺应社会的发展,研发出新的表演模式和互动模式,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更轻松的欢笑。04二十一世纪的动物园也许阅读至此,你心里一直在喊:那动物园的存在呢?为什么避而不谈动物园,那里也有大象,也有“动物表演”,为什么不废除动物园,解放动物。动物园存在之初,的确如同马戏团,是皇宫贵族猎奇和彰显财富的地方。例如维也纳动物园,建立于年,是哈布斯堡王朝早期用来展览皇家动物的场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之一。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我与其他动物的正确认知,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对传统动物园的存在及形式产生思考与质疑。从年代起,动物园的存在渐渐以保护动物为主要任务。在这里,我将新时代动物园成为现代动物园(二十一世界的动物园)。其中,保护动物福利是最基本原则,即动物的五大自由,是动物园需要争取达到的免受饥饿、营养不良的自由免于因环境承受痛苦的自由免受痛苦与伤病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免受恐惧和压力的自由现代动物园存在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动物园应该秉持诸个功能与目的,为的是让人类能更加正确的认识自我与其他物种,了解这个地球的生态系统。1.自然生态教育如何确定一个动物园是否合格,且看动物园里的大象是独居还是群居,看动物园里的动物有多少出现了刻板行为。是的,一个合格的动物园,应该呈现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状态。群居动物要有伴,猴子有树爬,企鹅有水游,长颈鹿有高高的树叶吃,兔子有洞钻…...一个优秀的动物园设计,最好能让参观者与动物互不干涉的情况下,通过多个方面层面展示与呈现动物的自然状态。例如企鹅的水上与水下运动模式,灵长类的进食、社交、休息模式等等。参观者通过动物园的场馆设计,互动知识展示,丰容等,了解到不同生物的不同特征,起到了解自然界、尊重生命的目的。下面三幅图都来自哥本哈根动物园,分别是北极熊馆,小北极熊正跟着妈妈在水里扑鱼;熊猫馆里吃竹子的熊猫;夏天戏水的大象一家。2.动物的养老院动物园,也会接纳部分被解救、被淘汰的动物。正如这次丹麦政府购买的大象,很有可能会进入动物园颐养天年。哥本哈根动物园前几年就有一只从马戏团解救出来的大象(见下图),它鲜少和其他象群互动,背上有着星星和数字的纹身,总是自己孤独的左右摇晃着。

从马戏团里解救的大象,哥本哈根动物园

除了马戏团的动物,曾经被用来做药物试验等的灵长类(例如黑猩猩),也会因为退休或者解除实验室而进入动物园。同样是在哥本哈根动物园,有一只年迈的黑猩猩(见下图),总是独自躲在一个角落。有些人经常会来看它,当互相熟悉后,当人类用伸出食指和中指弯曲着放在玻璃上,它也会在玻璃那边,用相同的姿势放在相同的位置。但总的来说,这些动物都有身心创伤,或者太小就与群体分开,未能习得群体生活与社交,难以融入团体。3.保护生物多样性——濒危动物的摇篮和活体基因库动物园,并不只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有更重要的一个身份:研究机构。动物行为学家,通过观察野外或人工环境下的动物行为,了解物种的生活、生存习性,并记录下来。当一些物种,因为生存领土受破坏、种群过小等原因,濒临灭绝。动物园建立适宜的生存条件,让濒危物种在受保护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并根据动物行为学家的观察与记录,帮忙动物提高存活率、繁殖能力和种群大小。袋獾,因攻击性强和可怕的嚎叫声而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哺乳动物。袋獾和袋鼠、考拉一样,是澳大利亚特有物种。野生袋獾一度因为传染性面部肿瘤(该疾病可通过袋獾间互相撕咬和交配而传播)而濒临灭绝,寄希望于海外的动物园进行繁育保护。而哥本哈根动物园照顾作为国礼送给丹麦的澳洲裔王储妃的四只袋獾,并成功繁育,让这个物种再度恢复生机。现在你去哥本哈根动物园,在袋鼠馆旁边,可以看到这群“大老鼠们”在敏捷的到处乱窜。保育工作,也是希望当有一天,濒危物种的适宜生存环境再出现时,能够让这些暂时保护着的动物回归大自然,再度繁盛。而这个目的,就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人工繁育的动物依旧保持它们的天性与能力,能够在自然条件下生存并繁衍。而你在一个合格现代动物园里看到的“动物表演”,正是围绕这个目的设计的。动物园里的“动物表演”——动物行为展示如果你参观一个现代动物园,会看到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保育员会不定时的对动物生活区域进行丰容,以便动物能够在保持其天性。丰容,就是丰富动物的日常生活内容,这是提高动物福利(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工作。丰容其实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比如环境丰容、社交丰容、认知丰容、设施丰容、感觉丰容、食物丰容等等。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的野生动物通常较难“享受”到最后那条“自由”,而丰容就是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原栖息地环境特点,通过采取食物、环境等方面的刺激,使动物展示出更多自然行为、恢复其原有的天性。动物园的动物行为展示时,有一部分就是通过丰容设计进行展示。例如人们可以看到长颈鹿仰着头,从高悬的食物桶里取食,模拟野外吃食高处的树叶;大象用鼻子摇晃大圆球,再用鼻子灵巧地捡起食物等等。下面几幅图都来自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之一——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虽然依旧可以从辐射型的场馆构造看出数百年前的影子,但立体的场馆呈现、高密度的绿化和足够的丰容已经让美泉宫动物园成为现代动物园的杰出代表,它是欧洲最佳动物园,也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动物园。

熊猫馆,图中有一只睡觉的熊猫

在睡觉的红毛猩猩

猎豹馆

热带雨林馆

而特别的动物行为展示,也是基于每个动物的天性与需求,一来让其练习,维持天性;或者有目的的行为训练,为了能够建立良性的行为模式,方便检查动物的健康情况(例如,定点停住——称体重,张嘴——检查牙齿)或者进行辅助操作(例如帮助大象修剪指甲,见下图)。

一只正在修剪指甲的大象,哥本哈根动物园

所以,现代动物园的行为展示与传统的动物表演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这是为了动物能够更健康的生活,也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同在一个星球上的邻居们。从你我做起,拒绝动物表演。而在参观动物园的时候,不妨多注意下,动物园的场馆设计小巧思,保育员精心安排的丰容和特别的行为展示时刻。ps:文中除1、2两张大象驯化图片来自网络外,其他均由作者拍摄。参考文献:《共情时代——一种机制让“我”成为“我们”》弗朗斯.德瓦尔著《动物园设计》维基百科

点击下方蓝字读你感兴趣的内容

我在丹麦学早教——豆浆的丹麦教育访学记

不可忽视的生态保险:生物多样性

胎生?卵生?哺乳动物三种独特的生娃模式(超萌TED科学绘本)

你一定没见过的绝美微观世界——切叶蚁的超级农场(超清视频)

赵奕青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pinglana.com/jplzp/573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酒瓶兰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