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上垟村全景(.6李流沙摄)
摘要:
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陶瓷品种之一,而我国传统青瓷的发展,又是以东汉时期浙江上虞龙窑所烧造的青釉器物开始。继之而起最大的是越窑、还包括瓯窑和婺州窑,至两宋时期龙泉窑在青瓷烧造中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烧造民用瓷器,间或供应朝廷同时大量出口,此种情况一直延续至晚明,至晚清基本中断。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下达恢复龙泉青瓷生产的指令,一时间,以龙泉上垟村为中心的国营瓷厂相继建立。龙泉青瓷研究所的建立更是标志着现代龙泉陶瓷业的兴起。
本文的研究方向即是以年以后龙泉瓷业的发展为基础,着重以年—年间国家经营瓷厂期间的青瓷产品为主,以龙泉国营瓷厂生产的青瓷制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龙泉青瓷的历史源流,技艺总结,遗址考察,市场分析,及发展问题等方面梳理建国后龙泉瓷业的发展及成就。目的是为了在今后龙泉瓷业甚至吾国瓷业的发展中可以鉴往知来,博古通今。亦或说是对吾国瓷业,吾国传统瓷文化的复兴有丝毫些许贡献,吾之愿尽矣。
龙泉国营瓷厂烧窑前举办的祭窑仪式(老照片.6李流沙摄)
文献综述:
本文所引龙泉青瓷产品胎土及釉料配方数据均来自浙江省轻工业厅编著的《龙泉青瓷研究》(-编写,年出版)。所引龙泉国营瓷厂时期数据均来自金登兴先生《龙泉瓷厂厂志》(年编写,年版)。因所引数据较多,正文中不再一一脚注出处。
龙泉上垟村藏鸡首壶(.6李流沙摄)
一,青釉陶瓷历史价值与定位
1,青釉陶瓷器及龙泉窑历史价值
如果说人类的出现是漫漫乾坤中的一颗希望之星,那么火的运用就是点燃这颗新星的热情。自然的馈赠在人类的热情中慢慢升温,燃烧,燃烧,陶瓷就在这热情中诞生了。
陶瓷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毋容置疑。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烧成物质的质地,从不具透明性而达到有半透明性。从史前时代的粗制红陶,黑陶到宋元精美的瓷器。无不是先民们认识世界,体悟自然从而积累的丰富经验。但是,只是烧成一个素面的作品在器物的表面上只呈现白色的光泽,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的,还必须城县其他颜色的光泽,于是又发明了色釉,而首先发明的就是青釉。釉的发明可以使陶器表面形成一种以硅酸盐为主要的薄层致密的材质,使陶器粗糙的表面变得光滑坚硬,使水更不易泄露,增强硬度和易于清洁。传为晋人所作的《西京杂记》中也有“醪酿既成,绿瓷是启。”的说法。叶喆民先生在《中国陶瓷史》中也说:“釉的出现,有人把它说成是一次质的飞跃,信非过誉。”可见釉的发明无疑是漫长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青釉虽然是在两汉时期才开始大量使用的,但是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带石灰釉的陶器所谓“炻器”(或称“原始瓷器”或“釉陶”),釉色以呈现很清淡的黄绿色为主(也有部分黑色釉)。从精神层面说,釉色的选择无疑是人主观选择的使然。李继贤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青瓷词条中也写到:“······而青釉一经生成,经久不衰,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由各种不同色度的青瓷独占瓷坛。”从商周时期涂抹在陶上,到汉魏晋逐渐转移到瓷上。至宋达到审美高峰,元代以后受高质量白瓷的烧成和蒙古统治阶级审美趣味的影响开始衰落。但青釉技艺仍绵延至今,可谓传统无断,而今后尚有大肆发展之势。
如果单纯把青釉视为和那些各种高温颜色釉一样,只是陶瓷釉色的一种,那就是还没有注意到青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元代兴起的以钴作为原料的青花,至明清开始使用金,锰,锑分别烧出金,紫,黄色等釉色相比,青釉不仅是吾国先民最先选择使用的釉色,亦是在我国陶瓷史上烧造持续时间最久的釉色,同时技术也更为成熟。南宋是青瓷的顶峰,而龙泉窑所烧造的青瓷,又是南宋青瓷中影响最大,造型最多,釉色最精美的。叶喆民先生把这一时期龙泉所烧造的青瓷评价为:“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龙泉青瓷所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最显著的一点即是儒家“比德于玉”的思想。在《诗经》中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说法。龙泉青瓷之所以釉层丰厚致密,正是因为其追求“类冰”“类玉”的材质特征,而这无不是吾国文人精神和宋代理学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龙泉青瓷所形成的釉色青绿,淡雅致密的特点,无不是吾国传统汉文化核心审美在物质方面的一中体现。
吾国最早能烧造具有现代意义的青瓷是从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出现的龙窑开始,龙窑的使用再一次促进了传统陶瓷跨越式的发展。按窑系分即从五代的越窑直接继承到龙泉窑系,一脉相成。陈万里先生在多次考察龙泉后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可见龙泉地区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举足轻重的地位。虽龙泉窑烧制技术已在清初基本断绝,但在新中国建立后,中央遂即下达恢复生产的指示。现代龙泉青瓷烧制技术的恢复,绝大部分都仰赖于20世纪50年代青瓷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也包括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烧制技术的学习和借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一年多以后掌握了传统青瓷的烧制配方,随后在-年间兴建了大量以国家包产报销为经营方式的瓷厂,烧制了大批样式精美,兼顾审美与实用,艺术价值较高的各类青瓷制品,包括实用的杯,碗,盘,勺;工艺品性质的各种瓶,罐,尊,觚等等。直至年最后一座瓷厂倒闭。现在龙泉地区的青瓷商户已将国营瓷厂时期生产的青瓷制品当做“古玩”销售。暂且不论这种现象是否有炒作之嫌,但就以今天整体龙泉瓷业烧造的陶瓷看,不论是数量还是工艺上都较难达到国营瓷厂龙泉青瓷的水平。
龙泉青瓷作为汉文化传统主流审美的物质载体,历经重重险阻,烧造至今,是幸运的。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大潮流下,如若龙泉青瓷能够为我们这个绵延三千多年的古老民族再造新生,那将是多么美好。
龙泉国营瓷厂旧址发现的遗弃匣钵(.6李流沙摄)
1.2龙泉国营瓷厂历史概况及定位
明朝末期以后,龙泉地区的青瓷窑数量已所剩不多,且绝大多数都是烧造最简单的白瓷碗,并用兰花装饰。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末。据记载,民国时期龙泉地区共有龙窑67座,解放前夕为53座,皆为“一窑一厂”的营销方式。因为龙泉地区有丰富的瓷土及釉原料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白瓷兰花碗价格优势很大,曾经在江南及福广地区畅销一时,并对建国后龙泉瓷业的复兴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据金登兴先生于年出版的《龙泉瓷厂厂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期,龙泉瓷业已有明显加大生产的趋势,年白瓷兰花碗产量达万只,年即增加到万只。年龙泉地区已有窑厂51座,但有41座为私营,至年窑厂共41座,私营仅剩15座,但生产合作性质的窑厂增加到21座。共有人参与陶瓷生产。总资产达10万余元。此时生产仍为白瓷兰花碗为绝大多数。后周恩来总理在南京某次会议上首先提出:“窑恢复濒临绝迹的龙泉青瓷。”类似的指示。(一说还包括汝瓷等。)由轻工业部主持恢复青瓷生产的工作遂即开展。
年成立公私合营龙泉瓷厂,公私合营龙泉瓷厂及龙泉供销社经营的窑厂,一并委托地方国营龙泉瓷器长统一管理。瓷厂成立之初面临生产力低,设备陈旧(柴烧龙窑)两大因素限制。因此选择新址建设现代化工厂变成为第一需求。因上垟村位于窑厂密集区中心,距离龙泉市中心较近,有历史烧造经验,且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故最后选择把总厂设立在木岱口镇的上垟村。
同年年设立彩绘车间,进行釉上彩,贴花,画花,开始中细瓷生产。同时20余人的青瓷生产研发已取得一定成果。在于世界格局及中国白瓷产业的分析中,(国际: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中国。国内:唐山,醴陵,景德镇等)龙泉瓷厂的白瓷产品质量始终无法占有优势。遂定青瓷白瓷“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年6月,地方国营龙泉瓷厂正式成立。
年龙泉青瓷仿古试制小组成立。同年,中央下达国庆十周年用瓷任务,时任浙江美院的邓白教授奉命参与国庆用瓷的设计与制作,浙江省轻工业厅拨款建设16立方米圆形倒焰窑,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于国庆前夕烧造出了碟,碗,盆,勺等具有同明代龙泉窑烧制水平相近的产品。完成了国庆用瓷的任务。但烧制技术距宋代官窑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年,龙泉青瓷烧制技术探索已比较成熟,青瓷开始批量生产。同年,共生产青瓷成品4.83万件,品种增加到39个。已经能掌握烧制35种不同釉色的瓷器,包括黑釉,紫铜釉,茶叶末釉,乌金釉等。
年,接受人大会议用瓷及国庆十五周年用瓷及外交部礼品用瓷任务,技术上进一步提升,开始仿制宋代官窑瓷器,同时开发西式餐具瓷器。包括咖啡具,烟缸,酒具等,还烧制出了器型较大的38厘米大鱼盘,34厘米热菜盘,18厘米面包盘等,包括汤碗,酒壶,料壶,料碟,牙签筒,酒杯等。整套餐具共计74件。完成了人大及国庆任务。送外交部74个品种件分别伏日本,锡兰,摩洛哥,智利等9个国家14处进行展览,礼品分送给21个国家的外宾,龙泉青瓷从此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年“广州交易会”上被日本商人看重。遂而龙泉直属瓷厂全面开始青瓷生产,年开始其他分厂也开始转向青瓷生产。
年底统计龙泉瓷厂设备时数据:隧道窑2座,倒焰窑2座,原料加工设备44台,成型设备台,柴油发电机2台(瓦)年生产量万件。可见当时的青瓷生产已有一定规模。
由龙泉瓷厂各厂生产规模一览表可知,原始柴烧龙窑仍是主要生产方式,隧道窑和圆窑的的使用也已普遍。
年承接尼克松访华用瓷任务(又称任务),邓白教授再次参与设计并开创了’青瓷玲珑”工艺。产出了大量新器型。
纵观-年,龙泉国营瓷厂的职工人数从最初的余人发展至最盛时期的余人。至年,年利润已达近百万元,税收贡献20余万元。龙泉国营瓷厂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也是近代以来龙泉地区唯一一个国营性质的瓷厂,因其国营性质,故生产不惜人力物力,尤其是“国庆瓷”,“人大瓷”,“外交瓷”更是被当地窑工称为“红色官窑”。国营龙泉瓷厂的最大历史贡献是研究恢复了青瓷古代烧制技术(普遍达到明代龙泉实用瓷水平),设计创造了许多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器型(包括咖啡具,烟灰缸,面包盘等),烧造了一批造型雅致,釉色精美的青瓷艺术品。尤其是人才培养和对青釉配方的探索与成就,是现代龙泉青瓷所依赖的人才与技术的根基。
二,龙泉国营瓷厂产品现状
2.1以经济为主导的龙泉瓷业现状概述
20世纪末,龙泉国营瓷厂解体,大部分厂房闲置,集体资产被迫拍卖。年龙泉政府成立青瓷宝剑管理部,开始着手建设青瓷宝剑园区。年丽水至龙泉高速的公路的开通,大大解决了龙泉地区的交通瓶颈。大量资产入驻龙泉,其中宝剑与青瓷是招商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和国营瓷厂相关最大的是年披云山庄集团收购了上垟龙泉国营老瓷厂(包括老厂房,宿舍,活动中心等)。经济建设的全民浪潮正在席卷整个龙泉。
龙泉市人民政府市场梁忆南在《龙泉瓷厂厂志》序言中说:“龙泉青瓷的价值在重新发现,但是大批炒家把目光盯上了龙泉青瓷,商业的炒作埋没了文化的挖掘和精神的追求,在物质形态的追求过程中失去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对那段历史的挖掘整理更是无人顾忌。其实,没有历史的物件就像一个人没有出生证和身份证,其价值和尊严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笔者后也曾探访瓷都景德镇,和龙泉地区淳朴详和的村间风貌相比,景德镇的经济建设却要发达的多,但是为求经济利益虚假行骗之风甚重,“肆间坊巷皆贩古瓷,真者百不得一二”。不客气的说,景德镇绝大多数的陶瓷生产已经全然沦为利益奴隶,仿古瓷全当真古瓷买卖,不论实用瓷而或工艺瓷都充满了浓重的“匠气”,政治腐败导致人民生活普遍低下,百姓怨念尤重,当无心潜心究艺。吾深惧龙泉重蹈景德覆辙。
龙泉市现在的整体青瓷生产趋势按规模大小较为清晰的分为两类形式,一种即合资性质的大型瓷厂,从业人员平均有几十人至上百人,有较为完备的设备及流水线,主要生产批量的实用青瓷器,例如与花雕女儿红等黄酒厂合作生产青瓷酒瓶;和较大的盘,碗,茶杯等。第二类是以家庭为主,或有少量雇工经营的家庭作坊瓷厂,多以人名冠名,生产具有一定水平的茶具和工艺品陈设器,有少量部分生产仿古瓷,采用前店后家的经营模式,主要集中在龙泉市郊,以原上垟国营瓷厂周边为最多。
同时以青瓷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也尤为值得一提,例如披云山庄收购的龙泉老瓷厂,将原职工宿舍改为青年旅社,原剧场改为青瓷博物馆,原职工食堂改为青瓷主题餐厅,同时亦请有青瓷体验区,艺术家工作室集聚区等。因为区位及交通问题(目前龙泉仅有年开通的丽水至龙泉高速公路一条,铁路交通预计年开通,也无机场),目前还停留在主要吸引丽水市区及江浙地区的旅游团,吸引人数规模并不乐观。且主要为普及简单的青瓷历史及技艺知识,对深入的研究性质的探寻少而又少。
相比较而言,龙泉地区青瓷发展的现状很容易重蹈景德镇模式的生产方式,截止年,龙泉市农业产值19.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实用菌类为农业第一大产业。工业产值.55亿元,其中瓷,剑业产值5.77亿元,汽车零部件加工及金属材料加工共占84.06亿元,远超剑瓷文化产业。其中第三产业,旅游业17.02亿元,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依笔者拙见,龙泉的青瓷产业发展前景总体潜力较大,但是近年并不乐观。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和反腐倡廉之风的影响,工业品青瓷器制造量略有减少,高端工艺品瓷器数量锐减。笔者走访几家以家庭为单位的青瓷生产家庭,其均表示工艺品销量呈逐年递减趋势,为增加销量几乎所有商品均降价百分之三十出售,但仍表示“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其中国营瓷厂生产的青瓷制品已经被商家视为“古玩”出售。笔者预估国营瓷厂时期生产的青瓷存世量亦不在少数,但因地域问题,主要集中在龙泉及丽水一带,所以其他地区对其任职并不完善。在龙泉当地,其品相完好者价格亦然较高。一般店家都会藏有一定数量,大部分为二三等品和残次品,已经形成市场认识。来源为98年倒闭时的积压存货。和当地平时所用及收购回流(很少)。淘宝网上店铺基本集中于龙泉上垟的实体店所开的淘宝店铺。所出售者多为当时生产的小件瓷器及实用品。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地区的店铺几乎都采用了依靠网络营销的方法,龙泉上垟当地店铺,几乎每家都有部分藏品,笔者对网络上及垟及木岱口附近其中几家实体店铺调研并绘制了下列表格,因有诸多因素限制,故仅供参考。
网络销售的青瓷问题,一是国营时期存在40余年,具体分期无从得知,有些有底蓝色字款“中国龙泉”四字的为年以后隧道窑建好后烧纸的,其余除个人制造签名外具体年代并无法考证。二者当地窑工及销售人员艺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故无法从历史及审美工艺上确定瓷器价格,所以导致最简单的以尺寸大小定价成为主流。三者为各家自己定价,没有统一规范标准,但是基本价格区间处在合理范围之内,有些各家数量多的就卖的很便宜,但要注意是否是“国营器型”或有瑕疵损坏。
2.2龙泉国营瓷厂青瓷产品技艺浅析
2.2.1胎
古代的龙泉陶瓷多数使用风化程度较高的瓷土,并掺入大量高岭土。因国营瓷厂技术人员多从景德镇学习归来,遂而国营时期使用白胎居多。俗称“弟窑”。虽白度不及工业白瓷,但从历史比较而言,此时胎土白程度已达到历史最白水平,胎土细腻程度较高,胎色接近现在景德镇普通白瓷胎。
同时也有部分器物使用“黑胎”,即“哥窑”胎土,多为当时工艺技术较高的技术人员创造和试烧的,因黑胎配以青釉成色不如白胎美观,故黑胎青瓷批量生产的产品极少,也弥足珍贵。
2.2.2釉
龙泉地区的青釉最早使用的是石灰釉,到北宋中期和南宋早期开始使用石灰碱釉,前者高温粘度低,釉面光泽强。后者高温粘度高,釉面光泽柔和。现在龙泉瓷厂使用釉,缺点是气泡过大,釉面光泽与两宋时期接近。但两宋时期釉中钾钠含量较高,这点国营瓷厂无法满足。原因有二:一,釉的调配我们现在多用“谷壳”,(一说由德化人传来)而古代用“毛竹叶”。
国营龙泉瓷厂生产所有器物均采用石灰釉即“”号釉,缺点是气泡过大,釉面颜色比较接近北宋和南宋早期,无法配成原因主要考虑到古代多用“木叶”混入配釉。《菽园杂记》记载:“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细者,和而为油。”而现在多用“谷壳”,使用提高了K2O的含量,而谷壳的使用系在咸丰年间由福建德化匠人来龙泉建窑,遂传而来。而现在釉的配方,基本为以国营时期研究成果为主而各家各自制釉,因已无政府统一管理,釉配方的探索及创造力下降,基本以仿前朝器物为大宗,可见国营瓷厂时期的制釉配方以成为历史,使用已基本断绝。
2.2.3器型
龙泉国营瓷厂产品品种繁多,粗白瓷土碗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为主窑产品。其中按类别划分为:日用瓷(碗,杯,盘,中西餐具,咖啡具,烟具,文具,灯座),包装瓷(青瓷酒品,灭火器材),陈设艺术瓷(花瓶,花缸,人物雕塑,动物雕塑,玲珑花瓶,艺术挂盘),仿古瓷(仿古花瓶,盘,尊,碗,缸)据不完全统计年品种余种,年余种,年多达余种。限于笔者能力有限,而国营瓷厂时期产品主要又流向海外及供给中央,,留存实物少之又少。本着以“以点带面,纵横兼顾”的指导思想,故主要从大小,工艺等方面,选取部分“标准器”进行分析。(以市场价格及综合因素排序)
2.2.4工艺及技术
龙泉国营瓷厂时期的青瓷制造技术,多延续古代工艺技术,瓷土经过粉碎,配料,压滤,陈腐,连泥,成型,修坯,粘贴雕刻,干燥,素烧,上釉,刨脚,二次装烧,出窑,检验,包装等遂能成为一件出厂的青瓷制品。与古代最大差异即为隧道窑的使用,其大大提高了产量,还包括烧造精品小量器皿的圆窑,电窑。但成品率依然与古代差异不大,均保持在80%左右。据金登兴先生《龙泉瓷厂厂志》记载,龙泉国营瓷厂总厂的机械化程度最高,有原料加工设备44台,成型设备台,链干机流动生产线4条。其中成型工艺的机械化程度最高,电动拉坯机,压坯机,注浆工艺成为成型方式的主流。
拉胚工艺主要用较小的圆形器皿上,例如盘,碗,洗等,拉坯后用压坯装饰。
注浆工艺多用在各种大小瓶类上。
其中龙泉瓷厂分厂技术较为落后,还以柴窑烧制为主,多产兰花碗及小碗,杯,均由人工拉坯而成。
上釉方法不论总厂分厂均由人手工完成,盘碗多用外部蘸釉,内部荡釉,较大的瓶使用浇釉(部分精致器皿采用多次上釉),极少使用现在景德镇流行的喷釉方法。因上釉技术较为落后,釉面瑕疵亦多,导致成品率不高。利用龙窑烧制时大量使用匣钵,且有一定规范与经验。例如,龙窑前段火力大,适宜烧大件器物,后段火力小,适宜烧小件,大小匣钵均匀放置以保证火力均匀。同时因为龙窑顶部位置属于氧化气氛,不适宜烧制青瓷,所以为节省燃料,故青瓷与白瓷常常同窑烧制,烧制温度与古代龙泉窑并无二异。
结语:
龙泉地区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豪杰无数,有诗作赞云“处州十县好龙泉”之美誉。
纵观我国现在瓷业分布,以唐山,潮州为代表的工业瓷;以景德镇代表的工艺品瓷等等。而我国尚需建设一个艺术品瓷产地。而龙泉纵然应成为不二之选。
龙泉青瓷特有的恬淡博雅,平实稳重的艺术分格是景德及德化白瓷都无法比拟和蕴含的。龙泉青瓷的发展,需要夯实的群众基础。笔者至龙泉考察,综合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发现此地尤为适合培养“匠人”,其并不适合大工业及重工业发展。目前龙泉本地手艺人多数都保持着较为淡薄的心态,虽从“商业”但仍保持着“匠人”本分。踏踏实实拉坯,一心一意烧窑。笔者在当地调研时走访老艺人时,老艺人一句:“其实并不是没钱,只是龙泉青瓷值得我这么去做。”与当下绝大多数浮躁的利益观匠人天壤地别,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愿龙泉青瓷能担负起吾国传统瓷业复兴的重任,依托吾国之三千年粲然文化,在传统陶瓷烧造中再造新生。
.10.7李流沙于京西花园村
李流沙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pinglana.com/jplhy/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