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收藏一款丹阳封缸酒,酒瓶像个奖杯,瓶正面有“丹阳封缸酒”五个浮雕字,字两边有两个“狮子”状浮雕,酒瓶背后有两句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题写的“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这是一联品味很高的赞美诗句。诚然,这款酒把封缸酒酒质、地域特色尽情表现,但最近江苏省丹阳酒厂有限公司与逍遥山庄(中国艺术家协会酒文化研究会江苏省理事会)联合推出了一款天禄封缸纪念酒,更是把丹阳两大名片天禄、封缸酒倾情展现。丹阳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已有年的历史,号称“江南文物之邦”,在“金三角”苏锡常和“银三角”宁镇扬之间,素有“吴越之门户,七省之咽喉”之称,先民以耕读为本,农业以稻麦为主,自古就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年的建城史。商周时属朱方,战国时名云阳。公元前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这里称云阳县,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更名为曲阿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曲阿县,本曰云阳,秦始皇以其地有天子气,凿北冈以败其势,截直道使阿曲,改曰曲阿县。”只是秦王未曾想到,历史长河流过短短七百余年,曾被他唤作曲阿的土地上,竟是生生出了南朝齐、梁两个朝代的皇帝。历史上丹阳曾多次易名,除云阳、曲阿外,还有风美、兰陵、云州、简州等,到了唐朝天宝元年改为“丹杨”,又写成“丹阳”,一直沿用至今。丹阳这个地方和它的名字一样,象征着此地如赤色初升的太阳一般,充满生机和希望。在丹阳市的主干道迎宾路入城处,有一座高大精美的神兽雕刻,名为天禄,吸引着南来北往客商的目光。在历史长河中,丹阳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三国时代的东吴大帝孙权在丹阳发迹;南朝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均出自丹阳。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姓氏诞生两朝帝王,国内找不出第二例。齐、梁两朝的帝王死后,不忘叶落归根,死后纷纷归葬家乡,十二个陵寝沿萧梁河分布,从陵口至水经山南北长约16公里。南朝帝王陵墓的镇墓兽有天禄、麒麟与辟邪三种,并称为古代祭祀的三大神兽。三种石兽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卷尾及地,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神态威猛庄严。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禄与麒麟仅见于帝陵,一般左置天禄,右置麒麟;辟邪则专用于诸侯王墓。等级严明,不能随意僭越。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天禄头上具独角,麒麟头上具双角,辟邪头上无角。由于神道石刻只有帝王和王侯才可以享有,因此往往雕刻精美,高大威猛。现今丹阳南朝石刻中数量最多的是天禄神兽,已经在旷野中栉风沐雨一千五百多年,以它的残美古韵与丹阳山水相伴,仿佛丹阳的“保护神”,已经成为丹阳不可或缺的城市标志和象征。在一些古书中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与“天命”和“禄位”有关,谓能祓除不祥,永绥百禄,故称为天禄。天禄似鹿而长尾,头上独角,胸突腰耸,瞋目张口,长尾垂于趾间。身躯高大,头颈、胸腹屈曲弯折,呈“S”形状,给人以清秀颀长之感。颈部以及腹部刻划出胡须与流苏状的饰物。胸前几缕勾云纹,仿佛长髯飘拂。翼膊有圆涡纹,又有鳞纹,而腹部又衬以羽翅纹,令人觉得神兽翼厚而大,足以鼓翮飞翔。它整体的长宽比例匀称,给人以身姿矫捷之感。从汉代就开始沿用的镇墓兽天禄,体型如同狮虎一般。狮子是百兽之王,威猛的形象符合人们对神兽的种种希冀。古人把它置于墓前,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座骑,被当成威猛、力量与权威的象征。天禄成为中国神兽,与两汉时期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天禄的艺术原形来自西域动物“扶拔”。这种动物最早见载于《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王(城)去长安万二千里,……大国也。……而有桃拔、师子、犀牛。……绝远,汉使希至。……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曹魏孟康注:“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这些被称为天禄的“有翼神兽”,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其造形是往往表现出狮子的特征,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揉合而成。鲁迅先生曾高度赞美陵墓石刻艺术:“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束,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不示弱。例如汉人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直前无古人。”鲁迅在此指的虽然是汉唐两朝石刻,但丹阳南朝石刻却是汉唐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其雕工精湛,形态生动,在整个中国石雕艺术史中地位举足轻重,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世界文化遗产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遥相媲美,在中国建筑艺术和雕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丹阳酒厂用天禄作纪念酒瓶,除了有地域标志和象征外,还有一层寓意:天禄是美酒。《汉书·食货志下》称:“酒者,天之美禄。”宋苏轼《桂酒颂》序云:“东坡先生曰:酒,天禄也。其成坏美恶,世以兆主人之吉凶,吾得此,岂非天哉!”这里所叙天禄都是美酒之意。天禄在家居风水中具有镇宅、辟邪、招财寓意,这款纪念酒摆在家里,当然也是家中的守护神。丹阳人常说,家有封缸,心中不慌。一坛封缸酒,寄托着丹阳人憧憬美好富足生活的梦想。资料显示:丹阳黄酒的酿造历史,始于西周,声起秦汉,盛于南北朝,经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一直兴盛不衰,历史源源流长。丹阳黄酒是丹阳所酿酒统称,各个朝代名称也不尽相同,通俗名称为陈酒,还有“百花老陈”、“云阳酒”、“曲阿酒”、“新丰酒”、“兰陵酒”、“十里香”、“玉乳浆”、“宫酒”和“状元红”等品名,光绪《丹阳县志·风土》载:“曲阿酒,有百花、老陈之名。又乾和、五谷,也是曲阿酒名”。丹阳黄酒是我国八大黄酒之一,甜性黄酒的代表。海内黄酒,珍品诸多,丹阳黄酒何以能独占一枝?探其奥妙,米好水佳,制作精细。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其蕴藏涵义极深,这里不细述了。多彩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灿烂的酒文化,在历史典籍中可以见到大量的丹阳酒的踪影。在正史中,丹阳酒最早的记载见于《魏书·刘藻传》:“后车驾南伐,以藻为征虏将军,督统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辞于洛水之南。高祖曰:‘与卿石头相见’,藻对曰:‘臣虽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贼虏而遗陛下,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这段文字是说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征前与刘藻将军辞别,相约胜利会师时以“曲阿之酒”庆功。说明当时曲阿美酒不仅仅在南朝闻名,在北朝也很知名。如果说《魏书》中提到的曲阿酒是丹阳酒在正史中最早的记载,那么在苻秦时期王嘉写的《拾遗记》中提到的云阳美酒,则是迄今所知的丹阳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拾遗记》载:“汉武帝恩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亲侍者觉帝容色愁悲,乃进洪梁之酒。南人受此酿法,今言云阳出美酒,两声相乱矣。”由此可知早在年前的三国时期,“云阳美酒”开始闻名于世。酒与诗自古就是连理缔结,相从相随,酒以诗传,诗以酒传。历代诗人,其中有许多知名的大诗人,畅饮丹阳酒后,都写下过不朽的诗句。迄今所见最早提到丹阳酒的诗是梁元帝的《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诗云:“极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洒行路,垂杨拂砌尘。柳絮飘晴雪,荷珠漾水银。试酌新丰酒,遥劝阳台人。”古镇新丰,在丹阳城以北,濒临古运河,历史上以产“新丰美酒”著称。对丹阳“新丰酒”的钟情,唐代大诗人李白可谓至极。李白一生中多次来过丹阳,公元年,他随永王李璘东巡,曾一度客居丹阳。这位“酒仙”畅饮新丰酒后感叹不已,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如:《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对君君不乐,花月余愁何。”《春日独坐,寄郑明府》“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杨判儿》“君歌杨判儿,妾劝新丰酒。”新丰酒前冠以“南国”,自然以区别于西安附近的同名“新丰酒”。李白在丹阳喝新丰酒还不过瘾,还将新丰酒用船载到浙江去喝,他在诗《叙旧赠江阴宰陆周》中写道:“多沽新丰醁,满载剡溪船。”“醁”,美酒也。剡溪,即今浙江曹娥江上游剡溪,李白对新丰酒的痴迷程度可见一斑。李白《客中行》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中的兰陵,江苏和山东历来争论不休。《隋书·地理志》载:“曲阿,有武进县,梁改兰陵,开皇九年并入。”这个兰陵县在今丹阳东北一带,经历了梁陈二代,存在了87年,开皇九年回归曲阿。具体诗中兰陵是指那里,这要靠史学家去寻找证据了。《中国名酒志》描述丹阳封缸酒:“酒液琥珀色至棕红色而明亮,香气醇浓……”。“琥珀光”是丹阳黄酒特征之一。先不探究诗中兰陵具体是何处,退一步讲李白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如果指的是丹阳黄酒,诗人用“玉碗盛来琥珀光”来描述丹阳酒的色泽,确是神来之笔,可谓是再合适不过的。唐代另一个诗人陈存,途径丹阳时,对新丰酒也赞不绝口,他在《丹阳作》中云:“暂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抱琴沽一醉,尽日卧垂阳。”读到这首诗,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爱喝酒的古代书生,在酒香四飘的新丰镇上抱琴醉卧的情景。到了宋代,大诗人陆游曾数次到过丹阳,对新丰酒情有独钟,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有29首提到新丰酒,可见他对新丰酒的喜爱。如:《十一月三日过升仙桥作》:“早过升仙不暇炊,桥边买饼疗朝饥。纷纷满座谁能识,大似新丰独酌时。”《述志》“新丰买酒慰无聊,冲雪骑驴上濿桥。”《送子虡赴金坛丞》“悠悠阳羡路,渺渺云阳川。京江昔所游,想像在目前。醇如新丰酒,清若鹤林泉,棠宜使可爱,蒲正不须鞭。”《雨中买酒镜湖酒楼》:“阴风号大泽,暮雨上高楼。愁忆新丰酒,寒思季子裘。”《醉中戏作》:“当年买酒醉新丰,豪士相期意气中。插羽军书立谈办,如山铁骑一麾空。”“骑鹤仙人不可呼,一樽犹得与君俱。未应湖海无豪士,长恨乾坤有腐儒。”《江夏与章冠之遇别後寄赠》:“壮岁光阴随手过,晚途衰病要人扶。凄凉江夏秋风里,况见新丰旧酒徒。”从陆游的诗文中可见,他对新丰酒的嗜爱,并不亚于唐代的李白,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谈到丹阳酒诗,不能不提到元代的一位大诗人萨都剌,他喜游山水名胜,工于诗文,其诗风清新俊逸且豪放奇崛,在元代独树一帜。萨都剌在镇江任职三年,对丹阳的山山水水,古寺名庙却流连忘返,尤其对丹阳酒更是情有独钟。他在《宿丹阳普照院》中写道:“闭门三月听秋雨,酒醒丹阳客未归。明日新晴练湖去,藕花无数落红衣。”在《宿陵口寺》中写道:“西风落叶陵口寺,薄暮钟声送夕阳。酒醒不知过夜半,开门满地月如霜。”在《宿经山寺》中写道:“山中酒熟客初至,正是东林月上时。痛饮不知过夜半,深山风露下松枝。”在另一首脍炙人口的《练湖曲》中写道:“望湖楼上远茫茫,鸟飞不尽青天长。丹阳使者坐白日,小吏开瓮宫酒香。倚阑半醉风吹醒,万顷湖光落天影。”这里,丹阳城畔练湖的旖旎景色跃然纸上,诗人与使者们在湖光水色中开瓮共饮的悠闲神情似乎可见。值得一提的是,元代丹阳酒曾作为贡品列为宫酒之说在此得到佐证。萨都剌钟情丹阳酒也可以从刘崧《槎翁集·读萨天锡集》诗句中体会到:“参军情胜丹阳酒,御史声华白玉诗。”参军是指萨都剌,因为他曾任过京口录事参军之职,故在多首诗中自称参军。丹阳黄酒传统酿造工艺有极强的依存性,该工艺必须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内才能酿出,地处湿润江南的丹阳,水土气候得天独厚,包括温度和湿度,空气中的微生菌,为酿造黄酒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丹阳黄酒风味独特。俗话说:“米是酒中肉,水是酒之血,曲是酒中骨”。酿造丹阳黄酒的米、水、曲自有丹阳的独特之处。酒酿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原料是否上乘。丹阳地处太湖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为优质糯稻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丹阳黄酒用的米,是本地产的优质糯米。糯米,亦名酒米,系酿酒的主要原料。《丹阳县志》载:“酒米出三阳,丹阳为最良。”丹阳产糯米,色泽红润光洁,质地均匀,吸水性极佳,是酿酒的上品,在唐代时作为润州的贡品,所以又有“宫米”之名;《乾隆丹阳县志》载:“糯稻,性粘凝,宜酒,为种二十有三。唯邑东南乡近古荆城地,数十里糯米尤佳。”在丹阳南乡盛产优质糯米,有小红糯,桂花香糯,猴突头糯,香珠糯,晚花糯等品种为最佳,按酿酒师来分,有“七孔糯”和“九孔糯”之分,以丹金交界区所产的“九孔糯”最佳。“九孔糯”的含意是酿酒时,米粒有九个孔出酒。用它酿造出来的黄酒,清香醇和,透明如饧,独具一格。“米是酒中肉,水是酒中血”讲的就是米水相融,血肉相联,才能出美酒佳醪。在古代,水处理技术极不发达,天然水源的品质对酒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史籍记载,曲阿湖纳丹徒诸山八十四脉水形成,周迴四十里,碧波万顷。到了唐代,始有练湖,练塘之称。唐代中期,由刺史韦损主修,“增理故塘,缭而合之,广湖八十里”,扩大了湖面,加大了蓄水量,增置了斗门,成了江南名湖。此后历代多次疏修,保持着它的风貌特色。按《太平寰宇记》载:“(练湖)上承丹徒高骊,长山马林溪诸水,色白味甘”。所谓色白,即清湛也;味甘,有甜味也!这正是酿酒所需的好水源。用此的色白味甘泉水酿酒,这酒哪有不醇不甘不爽不美之理?再说一说“曲是酒中骨”。酒曲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是用谷物制成的糖化及发酵剂,好酒离不开好曲。丹阳黄酒酿造用曲分为小曲和块曲两种。小曲又称酒药,是南方独特优异的酿酒制剂,主要用作糖化发酵。小曲中的菌类复杂而丰富,其中根霉、毛霉菌起糖化作用,酵母菌起发酵作用。小曲是丹阳黄酒中最重要的接种剂。方法是用米饭加面屑再加辣蓼草,杜仲等草药,搅拌和匀,常温下自然发酵,再制成方形、圆形丸子,摊在葵花叶或芝麻叶上晒干,使用时需碾成粉。晋代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对小曲的制作方法有祥尽记载。块曲,又称麦曲,是用小麦、大麦为原料,磨成粉片,和水搅拌,压成砖块状,在适当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培养繁殖糖化菌而制成的黄酒糖化剂。麦曲不仅给黄酒的酿造提供了各种需要的酶,而且在制曲过程中,麦曲内积累的微生物代谢产物,亦给黄酒以独特的风味。酿造过程中,糯米,麦曲中的蛋白质,在多种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肽,进一步生成氨基酸,一些氨基酸具有特殊的芳香,从而使得成品黄酒具有特殊的曲香味。丹阳黄酒独特的风味与所用的麦曲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在关系,尤其是香味的形成。“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将丹阳封缸酒的色与味艺术化描述,可谓恰到好处,尽述其妙,格高调逸。丹阳酒厂继承和发扬了“古遗六法”的传统工艺,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传统的酿酒方法,使它能在酒林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从工艺角度来讲,丹阳黄酒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特制纯种小曲和自制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淋饭法工艺精酿而成。其工艺程序如下:糯米过筛除杂、泡米、搭米、冲洗、按特定的火候将原料米放入桶内蒸饭、用温水将煮熟后的饭冲淋降温、入缸、加药拌饭、搭窝、来酿、扳曲并缸、开耙、养醅、榨酒、淀清、煎酒、入坛封陈。封缸酒是丹阳黄酒中的优良品种,制作过程更加复杂,工艺流程更加讲究,其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封缸。这些酿酒用的大缸以及坛子都是选用优质陶土精心烧制的,从古代沿用至今。封缸的纸张和手艺也是极有讲究的。封缸时,做酒师傅用猪血、糯米做浆糊,用当地所产芦苇和黄纸盖在缸口,密封牢固,静置数月。黄纸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以保证后发酵进行。据说封缸用的泥土,自唐代到今天,一直都在丹阳九里镇取土。追溯丹阳封缸酒的由来,也有一段故事。传说古丹阳城里有家酿酒作坊,有次采用新酿酒法酿造了几缸酒,哪知新酒因为度数较高,味冲,商贩试尝后,都摇头而去,主人无奈,又不忍心倒掉,他们就将这几缸酒加盖涂泥密封存放。几年后丹阳城内缺酒供应,商贩上门来买酒,当家的老父怕有损作坊名誉,不肯把存酒拿出来。这时机灵的儿媳妇说道,酒坊内还有些陈年的酒在缸内,便领商贩到后坊看看。将密封的几缸酒去泥揭盖,顿时一股酒香四溢,芬芳扑鼻,大家尝后,直呼:“好酒!好酒!”商贩忙问:“如何酿造?浸入什么香料?叫什么酒?”媳妇暗自好笑,随口道:封缸的酒。丹阳封缸酒也就由此得名,慢慢流传下来了。丹阳古代各乡镇都有酿酒坊,而最大的酿酒基地在城区。这里水陆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加之丰富的物产,亦刺激了酿酒业的发展。在这里,糟坊、酒行、酒肆,形成了酒的生产、营销、消费的产业链。城区最大最有名气的糟坊为“福源”。福源的创始年份为年,即崇祯十五年,至今已年。朱沛莲之《镇江醋与曲阿酒》一文称:“贤桥附近之福源糟坊,最负盛名,闻系创自明末,已历三百余年矣。”根据《丹阳糖烟酒志》记载,同治七年,“福源”改组,丹阳城内富商程其文,董肖骞,王络臣,周桂荣集资,以周家贤桥西北处原作坊为基地,添置设备、人员,扩办大型糟坊,更名为“福源糟淋坊”,主要生产优质甜酒“百花酒”,并利用榨酒后的下脚料酒糟制醋。“福源”酿酒,讲究工艺、原料以及用水。所取之米,以金坛与丹阳交界区产的优质糯米为主。用曲上,除了用大曲外,还要用细曲。细曲是一种以绿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酒药,实是一种自制的糖化发酵剂。酿造之水亦非常讲究,尽管濒临漕河,酿造勾兑之水却是专门雇人到麻巷门外清水塘取用,或到西门练湖去取水。由于工艺操作上层层把关,所出之酒,质量优异,风味俱佳,入口清香,沁人肺腑,别具一格。使用的老寿星商标,颇迎合顾客心理,销路广开,远近驰名。同治九年(),镇江府将“福源”产的百花酒进贡朝廷,得到皇上的赞赏。丹阳百花酒在清末民初曾大放异彩,漂洋过海,走出国门。宣统二年()“福源”产的百花酒参加“南洋劝业会”,一举获得头等奖。至年是“福源”的旺盛期,兼并了数家糟坊。如南门的景泰糟淋坊,改为“福源南号”。年底,拥有作坊百余间,晒场两大块,专用码头二个,并开发了酱油、酱莱品种,牌号更名为“福源酱糟淋坊”。由于“福源”的酒醋酱等产品质量好,畅销广东、陕西、山东、东北及京沪一线,长江沿海各港口城市都有销售。忙时大码头“福源正号”以及南门“福源南号”通宵达旦都有船只装货。年秋,日寇侵华,战火很快延及丹阳。贤桥到西门一带主要建筑物全部炸毁,“福源”损失巨大。直到年在股东的努力下,才恢复了部分生产。年抗战胜利,“福源”得以重振,生意逐渐恢复兴隆。年1月19日,“福源”响应政府号召,实现公私合营,城内各家小糟淋坊合并入“福源”,仍用福源牌号作企业名称。年,丹阳县商业局以“福源”内的酿酒设备和技术工人,老师傅为班底组建“丹阳酿酒厂”,开始进行专业化产酒。年6月“丹阳酿酒厂”更名为“江苏省丹阳酒厂”。年8月,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江苏省丹阳酒厂”更名为“江苏省丹阳酒厂有限公司”。时至今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丹阳封缸酒,不仅是丹阳的城市名片,还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酒,荣获国家优质酒称号,荣获国家银质奖和金杯奖,在全国甜型黄酒中评比名列第一,荣获第三届美国国际博览会金奖。封缸酒在瑞士国际评酒会上获银质奖。一尊神兽,镌刻丹阳历史的辉煌;一杯封缸,标注齐梁故里的高度。那是被岁月温柔浸润过的醇香,是跨越千年才会有的风味,是得天地滋养才孕育出来的大自然的馈赠与酿酒技术的完美结合。品尝天禄丹阳封缸酒,就是在品味多年丹阳发展的历史,真可谓:“琥珀之光源丹阳,天禄封缸透瓶香。”
作者简介:
王海,江苏徐州人,笔名:彭城簃士,酒文化研究学者,高级工程师,中外酒器文化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酒和器文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九州华棠酒器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
丁斌,江苏丹阳人,号:逍遥子,丹阳市人大常委,收藏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知名律师,中国艺术家协会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江苏省理事会会长,逍遥山庄庄主,江苏万善律师事务所主任,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发起人、总队长,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馆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upinglana.com/jpljg/9055.html